大家好!
我是不定期更新的小鱼
集体剁手的双十一、还有剁另一只手的双十二已经过去了,一提到购物节就让我非常头疼,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节日都变成了商家的购物节了。
从双11到双12,乃至于年中,圣诞节,情人节,七夕……等等,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商家在不遗余力地鼓动大家买买买,仿佛不买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小鱼身边有好多朋友,每次到了这种时候都忍不住跟着大家剁手。
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主义太过强大,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消费主义的囚徒。那么
什么是消费主义呢?
我先给大家看几个商品
首先是一件泳衣,这款泳衣售价490美元
游个泳,就要穿好几千块钱的泳衣?
抱歉,大家都搞错了,这款泳衣是不能穿来游泳的!因为在商品的说明上。清清楚楚地说了,这款泳衣不能沾水
这套泳衣一沾水,不仅容易断,还会掉色。简单点说就是,这套豪华泳衣,除了穿来拍照,也就没啥用了。
接下来是一份报纸
这是今年8月13日的纽约邮报:
这份报纸特殊在哪里呢?上面有一个Supreme的商标,这个Supreme是一个牌子,在中美都很流行的那种,最大的特点就是没特点。
本来呢,这只是纽约邮报和这个品牌做的一个活动,结果,就因为报纸上有这么一个大大的商标,原本只能买几万份的报纸瞬间被抢购了20万份!一份报纸,从1美元被卖到足足40美元……
还有一款板砖,也是这个Supreme的:
这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而且因为印了商标这块砖头甚至连墙都砌不了。然而,就这块板砖就要卖400块人民币!
大家肯定觉得没有人会这么傻,买这种东西的,可是实际上,这款板砖一开卖马上就被抢购一空!
所谓的消费主义,就是这么个东西:为了消费而消费,买一些完全不需要也用不上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东西只有有钱人才玩得起,我们普通人玩不起的,而且我们肯定不会花一大笔钱去买这种蠢东西的。
然而,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消费主义的时代里,我们所有人都在买这种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这事,我们要从工业革命说起,在咱们进入工业时代以前,全世界的科技不发达,很多商品都不够用。比如现在很便宜的碗,打碎了,我们就直接买新的。但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碗,打碎了要把碎片集起来,找专门的锔碗匠把碗补好,然后再接着用,就像这样
甚至,还因此诞生了一门艺术——焗瓷
可是,后来人类的科技进步很快,很轻松就造了一大堆商品。在古代,全国一年只能出几本书。落后的法国,全国也才10本书,还都在国王家里。可去年,光是中国就产了50余万种书!
但是这样问题就来了,这么多又坚固又耐用的东西谁来买呢?如果没有人买,商品滞销了,不就是一堆破烂吗?没有人买没有赚到钱拿什么给工人发工资呢?
于是,为了让造出来的东西能够卖得出去,消费主义就此诞生!商家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给我们找非买不可的理由。比如,通用汽车当年造的汽车是非常良心的,一台能用十年八年,可要是大家十年不换车,那十年里汽车商岂不是没生意了?通用想来想去就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外形设计,毕竟功能革新非常难,但只要把造型弄得很酷,照样有“外貌协会”想换新车。
这一理念下造出来的雪佛兰Bel Air款,在1956年冲上全美销量第一
这套刺激别人买东西的理论也被斯隆写在了自传里,奠定了“消费主义”的基础
发展到现在,消费主义给大家洗脑的方法已经炉火纯青。比如:
如果我们渴望幸福,商家就把他们的商品和我们的幸福绑在一起,然后告诉们“不买买买是不可能幸福的”,谈恋爱是幸福的事,于是,商家就针对性地宣传“男人表达爱意最好的方式就是买买买”,“不给我买东西就别说爱我了”……
同时,商家还针对女生宣传买买买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好看的女孩子都自带烧钱属性”,你不是在花钱,你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一边骗男孩子说表达爱就是要各种花钱买奢侈品的,一边骗女孩子说,烧钱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其结果就是,本来简简单单的幸福,积极向上的提升自我,莫名其妙和各种奢侈品绑在了一起。大家花了一大堆的钱,买了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
情人节,买!七夕,买!圣诞节,买!元旦,更要买!
你要是花得不多,他们还会骂你:“你就是不爱她”!“你就是不爱自己”!
如果我们觉得想要健康,商家就会把商品和“健康”绑定在一起,然后告诉我们“来买吧,买了你就健康了。”
大家都喜欢喝可乐,但是又觉得3块钱的可乐糖分太高了不健康,为了健康你应该喝无糖的可乐。于是,没放糖的可乐反而涨价到4块钱,再卖给我们。但其实,不喝才是最健康的不是吗?
多花钱还不算啥,更绝的是,有很多所谓“健康”的食品其实压根就不健康,现在很流行的牛油果,一直以来都是以健康食品做宣传的,比如说牛油果吃了可以减肥啊,牛油果吃了可以健身啊。
因为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牛油果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实际上牛油果不光不能减肥,热量还高得吓人,其他营养也远不如普通水果,但是因为商家宣传得好,很多人就是深信不疑。
7年前,牛油果进口中国的量仅仅才2吨,也就一卡车,在这群商家忽悠下,去年中国人买了3.2万吨,销量增长了一万多倍!!!
如果我们想要梦想,商家就会把他们的商品和梦想绑定在一起,然后告诉我们“买啊,买了你就实现梦想了”
无数的旅游博主告诉你,只要你买我的旅游产品,来西藏玩一圈,你的心灵就得到净化了,你就实现梦想了!
其实说到底,我们之所以会轻易被消费主义洗脑,进行种种不理智的消费,是我们中有很多人内心有巨大的焦虑感无法满足。
在城市里坐办公室的白领,大公司的员工,我们有很多人被社会称为“中产阶级”,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高人一等,但是实际上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阶层。往上,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在社会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也是大家都想成为的那种人;往下,是一贫如洗的穷人,光是讨生活就精疲力尽,也没空想太多有的没的。唯独我们这些人,是最不幸福的!
我们短时间内很难突破天花板过上富人的生活,同时,我们的资产又有一大部分被房贷栓得死死的,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少得可怜。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没有工厂、没有土地、没有掌握种种生产资料的人,都是无产阶级。跟去地主家打长工的农民兄弟们其实是一样的。大家天天说的中产阶级。其实不应该叫中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我们上班时手里用的笔记本,那不叫生产资料,那只是生产工具,和农民的锤子、锄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我们而言,一场大病、一次离职、一场经济危机,随时都能让我们的资产清空。
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哪一天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就跌成穷人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之中,迫切地需要什么东西消除自己的焦虑感,让自己变得成功而幸福。于是,商家就趁虚而入,在商品上贴上消除我们焦虑的标签,然后再卖给我们。
原本,想要提升自己,就要付出时间大量地阅读、历练;想要变得健康,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健身、锻炼、合理作息;想要突破自己的阶层,就一定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付出几十年的青春
可是,这些都太难了,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
但是消费主义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买了他们的商品,一切就变得轻而易举,买一块名表你就提升自己了,喝一杯无糖的饮料你就健康了,去一趟圣地旅游你就突破了……
总而言之是:
买,你就能获得幸福!
买,你就能获得成功!
买,你就能缓解焦虑!
买!买!买!
买就对了!
而且,商家还会用各种方式告诉我们“不要感到愧疚”“这不是奢侈浪费”,这是“对自己好一点”;“这不是在撒钱放纵”,这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但是,讽刺的是,而越是被这种消费主义绑架,把钱都花在了不必要的商品上,能力就越是比不上野心,资产就越是累积不起来,反而越是没有办法突破自己的阶层。
就算我们买一身绫罗绸缎,我们也依然是无产阶级!是明明只能站着喝酒却偏偏要穿长衫的孔乙己。
从消费的快感中醒过来之后,我们还是要面对那些柴米油盐,还是要面对房贷、教育、医疗……
在这个过程中,商家赚得盆满钵盈,而我们的钱包,就被这些“体现身份的”、“健康的”、“能实现梦想”的商品掏得空空如也,反而攒不下钱改变自己的阶层了,甚至还有人因为不理智的消费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我们越是追求这种“幸福”就会越不幸福;我们越是追求这种“成功”就会活得越累。就像是一个被绳子勒住脖子的人,越是努力挣扎反而越是把绳子套得更牢。通过消费主义,我们心甘情愿变成了,少数富人的奴隶,活在虚假的幸福感里。
正如《人类简史》里所表达的那样:
消费主义已经成了新的宗教,我们所有人都是它忠诚的信徒。在这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一切理想,哪怕,这是假的。
有史以来,人类的生活多半颇为困窘,因此“节俭”就成了过去所高喊的口号。但是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是在所不惜。在这里,节俭就像是一种该赶快治疗的疾病……
这种资本/消费主义的伦理,还有另一个革命性的意义。过去的伦理体系,常常要求人类做些难如登天的事,告诉他们照做就能上天堂。但总是要求他们慈悲、宽容,克服各种欲望和愤怒,还得放下己身的私利。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太过强人所难。所以翻开伦理道德的历史,虽然会看到许多美妙的理想,但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做到。大多数基督徒的作为不像基督,大多数佛教徒没听佛陀的话,大多数儒家子弟可能会让孔子频频摇头。
但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了,大多数人都能轻松达到资本/消费主义的理想。想要进入这种新伦理所承诺的天堂,条件就是有钱人应该继续贪婪下去,把时间投入赚更多的钱,至于一般大众则是要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热情,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信众终于真的能够做到宗教要求的条件。
参考资料: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报告》
伊格尔顿:《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斯隆:《我的通用汽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