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网上热烈讨论着北京民校中关村二小的“校园霸凌”事件。特别是当事人家长撰写的《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她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与声援,使得“校园霸凌”这一普遍而又隐秘的话题瞬间上热搜榜。如何还原事件的真相,校方对事件的“冷静”回应,以及后来出现的关于当事人妈妈的“反转”,这俨然已经成为风口浪尖的话题。不管事件的最后导向如何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校园霸凌”这种现象的本质。
这里不去分析事件的本身,也不去讨论学校的回应和做法,是单纯的借助“中关村二小事件”来讨论家庭教育能为避免“校园霸凌“现象做些什么?
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原因就是触到了家长们的痛点。许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也曾经历过或轻或重的欺凌现象。很显然,这种同学之间的欺凌现象很普遍,不管是过去和现在,甚至是在国外。
2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闫红在“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发生后,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讲诉了自己在童年时所经历的“霸凌”,并且指出这些童年的“记忆”对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意义。她在叙述她的童年遭遇中,特别讲到了她的家庭和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且也认为,孩子之所以成为“霸凌事件”的当事人,和家庭教育有关。
我们来分析一下受害者的特点。在学校中被欺负的人往往是所谓的“安静者”,他们内向、胆小、比较听话。同时自我保护的权利感较低,在被欺负的时候和之后,他们不会想起自己有保护自己的权利,可能只会一味的忍耐。并且,他们自我保护的效能感也缺失,他们对自己能保护好自己的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能力。
再看一下所谓的加害者。在学校中总是欺负他人的学生,他们常常胆大、激进。他们可能从和同伴的游戏中尝到了“欺负”的乐趣和快感,所以把“欺负”他人作为自己的社会行为,并且在不断地“欺负”中强化这种行为带给自己的成就。
3
那么,在“校园霸凌”事件中的他们,和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正如闫红所说,与其说他人的孩子凶恶和激进,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误区。是不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强势,而使得孩子逆来顺受,没有主动性。的确如此,家长长期过度地要求孩子顺从和服从,使得孩子缺少自信心和勇气。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却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也不懂得求助于家长和老师。
人们常说,一个孩子在学校的处境,往往是他在家中处境的延续。童年期是社会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家中太过于骄纵,地位高上,会使得他在学校也想保留这样的地位,可能他会把他在家中“骄横的行为”带进学校的社会交往之中。或者孩子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就充满着暴力,那么,孩子怎么会学不到暴力的行为呢?如果孩子在家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信心,逆来顺受,没有主动性和说“不”的勇气,他会在学校依旧没信心,显然他成为了“欺负者”眼中的“软柿子”。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幸的成为“校园霸凌”事件的当事人,不管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都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中给孩子带来的哪些影响。对于总是处于被动的孩子,家长应该做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建立对不公正说“不”的勇气,培养他的主动性,还要告诉他要有保护自己的权力和勇气。对于那些会欺负他人的孩子的家长,要追溯这种坏习惯的源头,并且告诉他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应该深刻反省,并且要保持即家庭氛围的和谐与愉快。
4
当事件发生之后,家长应该培养自己具备一种能力,是看见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只看见事情。看见孩子的能力,是指要看到孩子在行为中的感受是什么和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被打伤了。为什么受害者在被欺负之后的影响深远,因为他们在被欺负之后,内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无法得到安慰和舒缓,这会严重影响了他自信人格的形成。因此,家长关注的应该是,在被欺负之后,如何建立他对这个世界的信心和和对自己的信心。
孩子是有自己的愿望的,因此在校园霸凌的事件中,家长应该要去关注被欺负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单纯的道歉,甚至是赔偿,还是建立他对世界的积极看法和自信心。童年积攒下来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会一直延续到长大成人,甚至更长远。被欺负的孩子容易得抑郁、焦虑和自自杀风险,也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家长更应该关注,如何解决这些副作用以减少对孩子今后生活与成长的影响。
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被欺负了,家长要相信孩子对“欺负”的判断能力。当孩子向你们诉说自己受到了欺凌,家长应该提高警惕,联系老师,帮助孩子共同面对这个问题。当然,这个事件的解决,必须由孩子自己参与。事件发生后,家长不能帮孩子作出判断,更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同时,家长不能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孤立,让孩子单纯地远离学校、远离“霸凌”,而忽视“霸凌”早已在孩子心中产生了影响。
5
那么,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应对这种霸凌?特别是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如何让让孩子处理好这种现象。闫红认为,在能够申请仲裁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鼓励孩子以暴制暴。因为我们必须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如果简单的依靠暴力实现正义,那么的确是最为便捷的方式。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容易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容易造成误伤,二是你的孩子“野蛮”了,但是打不过对方,会增加他内心的挫败感,三是可能他打赢了,但尝到了暴力解决问题的甜头,以后可能将暴力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第四,如果强行纠正孩子的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和身心健康。(闫红)
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专栏作家谢可慧就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她在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以后,认为以前的教育方式,教导孩子对于别人的伤害要忍让,甚至以德报怨。但这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世界最初的好恶的判断。因此,要让伤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随意伤害,应该教育给孩子的一种本能。
所以,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体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铠甲,让他们无处可攻;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让人得逞,但也不让人太伤。孩子 ,你要做个勇敢而温暖的孩子,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谢可慧)
究竟该不该以暴制暴?我想,最好不要以暴制暴,因为这并不是文明社会的解决方式。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要跟孩子说,在自己的身体和行动受到威胁和伤害时,可以采取自我保护,但不要主动去伤害别人。孩子的问题是最好靠孩子自己解决,但有时必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在他们遇到问题时,要把父母当成一个可以商量的对象。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可以对抗世界、对抗困难的勇气和韧性,培养孩子保护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因为,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不被人伤害则是一种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