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千,其实是在书中读自己,觉察自己,照亮自己。不是么?读书即看到,读书即疗愈。
《被讨厌的勇气》,读到书名的时候,你有诧异么?有人说,既然是勇气就该被赞美,怎么被讨厌呢?如果这么理解,就不免偏颇了。应理解为当我们被讨厌的时候,应当升腾起来的一种力量和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终极解药。
不死即生。对于一个渴望摆脱旧日模式、重新生出一个新我的人来说,勇气总是第一位的。这种勇气包括告别怯懦和抑郁、不怕试错、不怕被黑、被死千回还能重新活过来的力量。
此书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读,心情不好时读它,犹如喝下一剂略带苦涩而又能治病的良药,会让你心窗渐渐打开,射进一束温暖的阳光。
此书更适合群读,各自初读后相聚一起,彼此谈论感悟,进入头脑风暴,通过真诚的沟通,往往能一探究竟,抵达心灵深处,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底层思维与认知。
在杭州桥西这块美丽而温暖的土壤中,喧嚣中有宁静,书香中有共读,每逢周二十点,都会有一群崇尚智慧的灵魂相聚相逢,共读一本书,共创一片自由的天空,让精神游弋,让境界提升。今日,坚果营地读书群再度起航,在刘海鹰老师的引领下,剖解《被讨厌的勇气》,找寻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都市里的焦虑往往趁虚而入,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刻就如藤蔓一般缠绕内心了,焦虑和忧郁让心灵不再宁静,而变得沮丧和不安。这犹如戴上墨镜看世界,无论哪个角度都充满灰色。海鹰老师谈到,读此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摘墨镜的过程。是啊,你需要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此书强调“人可以改变”,这儿的改变不是容颜渐老或美容美颜,而是指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乃至情绪模式。也许,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依然会恢复其简单姿态。
阿德勒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但一位任图书管理员的青年在书中与其展开了辩论。正是在他们的思辩中,我们读出了人性的深邃和广阔,在一个广袤无垠的心灵世界中,我们发现了自己,无论是怯懦的、害羞的、忧郁的,我们都学会了接纳自己。是的,当我们再遇人遇事的时候,不至于茫然无措,我们了解了阿德勒的目的论,知道了人生取决于每一个“当下”,命运就在自己手里。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个声音不同凡响。当我们把某些经历看成苦难的时候,不妨换一种主观态度,那么,经历就变成了人生财富。不错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选择权,多么重要,多么威严!
人是情绪动物,正是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造成了心灵的五彩缤纷以及心理学的博大精深。弗洛伊德说过,人流露的情绪不过是心灵世界的冰山一角,所以他一生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堪称思想家和哲学家。今天,我们读阿德勒的哲学读本,也正是和一位精神病学家展开对话,可以把自己的忧伤和愤慨表达,也可以把自己的欲望和想法倾诉。他会理解你在人际关系中的模式,理解你竞争和完美的愿望,他会认可你具备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最为震撼的也许是书里的文字,但最为感动的却是书外的交流与合作。今日课堂气氛热烈,精彩纷呈。在面临"沟通”课题时,两人一组展开了“默契化”的无声测评,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心理活动的波澜、微妙都深含其中了。每一组的美好分享如此真诚而炽热,这哪儿是语言的交流,分明是心与心的相融呢。
如朱芳而言: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到哪里?
我是谁?
貌似已被找到!正在重复确认中!
每次读书会都会有触碰到心底那个“我”,感觉非常得幸运!在自我觉醒的路上,有层层阳光的递进,照亮,仿佛照镜子一般,与自己的内在“我”不断的对话,这是曾经以为的那个我,是真正的我吗?
看见以往的我,从不愿认同,到自我接纳,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因为那个真实的“我”的被看见,有一种温暖与感动,在心底流淌,释然好像也就没那么难,那就接受吧!
接下来的挑战是:
我从哪里来?(仿佛看见那个内在小孩“我”正在向我蹒跚而来)
我该如何改变?
我将去向何方?
如许多的感言,或许在心中,或许在纸上,都慷慨激昂地定格在每一颗跃动的心灵。
《被讨厌的勇气》被解读,被阐释,被开发创造着,它将启动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亲爱的读者,桥西坚果营地读书会等着您:勇气,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