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周末睡到自然醒,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打扫一遍,心瞬间会亮堂许多,望着整齐的小房间,内心也会宁静不少。都说定期打扫房间和收拾东西很能治愈心情,今天,在键山秀三郎的《扫除道》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一、扫除道
《扫除道》的作者年幼时因空袭被疏散到乡下,受父母身教而重视扫除道。生活中,他们要求鞋要摆放整齐、榻榻米的门槛不能踏、拉门必须抓着把手进行开关。而且,在做这些事时,不能发出声响,以免影响他人。二战期间,作者东京的家被战火烧毁。一家人搬到了父母的老家岐阜。在这里,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住所也很简陋。即便如此,父母仍旧每天打扫四五次屋子,以保持家里的整齐干净。父亲去干农活时,也一定要先把田地周围的杂草剔除干净了,才开始耕种。
作者在1961年创立ROYAL公司(后更名为YELLOW HAT),1998年出任该公司顾问,现任“日本美好协会”顾问。公司最开始成立的时候业绩不好,员工的心态普遍浮躁。工作不顺时,员工就会发脾气,摔包或者踢椅子。作者希望能平缓他们的心绪,但他觉得自己既不善说,也不会写,所以只好选择扫除。他认为,整洁的环境能消减浮躁。而打扫,是当时他唯一能向员工表达感谢的方式。
最初十年,扫除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完成的。有时,他会带上妻子和孩子一起到公司扫除。十年后,开始有一两个员工帮忙。二十年时,大部分员工开始帮忙。于是,扫除的企业文化渐渐形成。公司风气变得越来越好,员工的集体意识和配合度得到提高,人际关系也显著好转。二十年后,公司外部人士开始前来请教打扫厕所的方法。有些人,还专程坐飞机来学习。渐渐地,这种研修体验获得越来越多好评,开始出现预约者得不到实践机会的情况。于是,作者决定将员工培训成扫除活动的指导者,这便是扫除培训的发端,也是“扫除学习会”的雏形。
“日本美好协会”的诞生,源于作者与田中义人先生的邂逅。闲谈中,作者提到扫除能改变人生,也能改变公司。田中先生十分认同他的观点。第二天,田中先生就去打扫自家对面的小神社庭院了。他相信,清扫一个地方,就赋予了其生命,扫除者将受益于它。随后,作者访问了田中先生的公司。针对该公司产品质量事故频发的情况,作者提出清扫建议。半年后,作者再次光临该公司。原本污秽的环境,已干净到要换鞋进入。清洁的生产车间,使产品不良率快速下降;部门间推卸责任的情况改善了;原先要加班的工人可以按时下班了……种种变化,自然让公司业绩不断上升。因为田中先生的实践效果,扫除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之后,便成立了“日本美好协会”。
二、破窗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而打扫就是修补漏洞,试想在乱糟糟的房间里,工作氛围中人会很烦躁,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当然,也有人会说我就喜欢乱糟糟,太整洁了我反而找不到东西,或许习惯了乱糟糟,那是你已经掌握了规律,换一个角度,实际在你看来乱中有序,只要你的内心不觉得烦躁那么就这么让他乱着吧哈哈。
三、感恩惜福
书中的扫除道太过于一丝不苟,我尚且做不到如此境界,想起在机场的挂职锻炼,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机场的厕所总是一尘不染,比自家的厕所还要刷得干净?每天上岗之前我都会到之前带学生防爆实践的安检备寝室旁边的wc,印象最深的就是里头的阿姨。
“老师,你来啦,梳妆打扮一下上岗去啦!”每天阿姨会面带微笑地跟我打招呼。
每次看到阿姨都在很认真地清洗厕所,仔细地擦干洗手台上的水渍,乐呵乐呵笑盈盈地跟每个进来的人打招呼。她热爱她的职业、也尽情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每一份岗位都值得被尊重,而认真的人儿真的很美。我想,阿姨应该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在扫除中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恩和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四、脚踏实地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再小的事儿,一旦彻底做好,它便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