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萧瑶夕
图片|网络
应该是五年前,还是个拥有一颗热烈的文艺心少年,某日,心血来潮,写了一系列追忆童年的文章。分别是《天雾》《夜行》《雷鸣》《离开》《静月》《夕阳》《窗外》《旧墙》《风景这边独好》《我开始怀念一个人》,一共十篇文章,每篇一千五百字左右,很是齐整,一字一句地抄入自己的日记本里,取名为《印象》。然而时光匆匆,只保存下了几篇,其它的,早已风化于记忆的缝隙,空余躯壳。如今整理出前三篇,不过也是个追忆童年,更兼追忆少年的意思。
说起雾,真像是说起一个梦。
因为这雾,无论是什么时候出现,或清晨,或午夜,或雨前,或雨后,整个世界都会变得缥缈起来,仿佛坠入一个梦境;无论以何姿态出现,或淡薄如烟,或浓稠似海,世界都会披上一层轻柔的纱衣,给人梦幻的感觉,而当雾消释,也大有大梦惊醒的意味。
于是雾于我,就是梦。我一向是有珍藏梦的癖好,自然而然,我总是会忍不住地细数每一场雾。
记忆中最早的雾,是三岁时的雾。但是那时的雾,给我带来得更多的是恐惧。父母为了还债和谋生,早出晚归。常常是我半夜惊醒,却发现房子里空无一人,看见窗外无边无际的黑暗与淡淡的雾气,会被内心深处的恐惧逼哭。我害怕自己会被遗弃,也害怕,这静默如谜的雾气,会吞噬我的父母,让他们再也回不来。那时在我眼中,雾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坏人,是值得我憎恶与阻咒的对象。
年龄稍长些,开始欣赏雾。印象最深的是在雨后山间看的一场雾。天空是阴郁的苍白色,但是像洗过一般干净。褐色的山拔地而起,凹凸不平的裸露岩石附着在边缘,像是健实而饱满的肌肉。尖顶的松树将山体包围得密不透风,自下而上依次呈现出棕色、深绿色、浅青色、淡蓝色和紫色,在淡淡日光的附丽下,变幻莫测。山顶被浓雾吞噬,又像是山顶捅破天空,反正最后形成一个缥缈的圆洞,雾气从洞中泻出。那是时空之间的裂痕,是时空之间的连接。路曲折延伸,消失在群山和浓雾之中。
又会想起那些描雾的诗句。“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这雾,成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障碍;“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这雾,又成了月的纱裙,在晚风中飘摇,衬得海棠和宫殿梦幻非凡;“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那雾,成了玉洁冰清的风骨的对立面,是污秽与恶浊;“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那雾,又承载着浓浓的忧愁与相思·······
我这才明白,雾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雾了,它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雕饰和吟诵,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与象征,托着无数人的情思与愁绪,弥漫千年,到今天,依然深入人心。
这令我想起了我不久前见过的一场雾。冬日时分,虽然已经到了六七点钟的光景,但太阳还在厚厚的云层之上酣睡,世间也安眠于黑暗之中。一片沉寂。凄厉的寒风耐不住寂寞,撕碎了部分云朵,天际便隐约透出白光。白光与黑云杂揉在一起,像是兑了许多牛奶的咖啡。太阳似乎被惊醒,懒懒地打个哈欠,几缕金光便射下来。云朵似乎被金光熔炉化,裂开,一团白色的气体缓缓飘落,在下落的过程中不断扩散,最后弥漫开来,隐没了周围的高楼大厦,只余一点点模糊的轮廓。这场晨雾将这座小城拥入怀中。在雾中,街灯像渴睡人的眼,闪着昏暗的光,忽明忽灭。
我正值学习和生活的底谷,见到此景,不免心生忧愁。我仿佛就是独自置身于茫茫白雾之中,找不到方向,只能怀着恐惧、犹豫与不甘,画地为牢,坐以待毙。
一月上旬,期末结束。凌晨坐上返家的车,明月照我还。把头靠在披了水雾的车窗上,闭上疲惫的眼睛,嗅到空气的清凉气息。车窗外仍然是浓稠的黑暗在横行,道路的尽头被一团白雾淹没。我忽然看到有几点灯火,突破重围,呈现惨淡的红血,仿佛血肉模糊。虽然它们被白雾晕成模糊的小点,但是它们依旧倔强地闪着光。我的心结顿时被解开,仿佛看见自己的人生之雾中有了灯火。它们鼓励我迈开步子,指引着我向着那点光亮出发。
是的,这些雾似梦,可也只是梦而己,终究会被行进的生活破灭。不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强者,自己本身就可以像太阳一样,单枪匹马就可以劈开茫茫白雾。我们大多都只是凡夫俗子,在这样浩荡的迷惘与失望中,只能给自己点燃一盏希望之灯,告诉自己:你还有光,你还有方向,你还可以继续前行。所以我把这些雾称为“天雾”,它们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也是上天给我们的最长远的恩赐。
(2015年,原题《天雾》)
幼时怕黑。别说独自一人走在黑夜下的街道上了,就是在聚集亲朋好友的房间里,亮着灯,也不敢靠近与外面的黑暗相连的窗户。仿佛那是一张嘴,只要接近,就会被吸入漆黑如夜的腹中。而窗角摇动的阴影,被一个不明所以的孩童的稚嫩而大胆的想象力像捏橡皮泥一样,塑成妖魔鬼怪,张牙舞爪地要把我抓走。
因此不敢一人睡觉,常常赖皮似的挤到到父母的床上,枕着他们的不情不愿和嗔怪入睡。夜里,他们若是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关灯,我会像疯了一样乱窜与吼叫。久而久之,母亲会以此为笑柄,逢人便述,并用手点着我的鼻子笑着说道:“这么胆小,长大后怎么办哟?”
年龄渐长,懂得爱惜自己的脸面了,再与父母同睡,真的会被嘲笑的。决定开始一个人睡。但是仍然扭扭捏捏,无论父亲怎样推推搡搡,我都像生根的大树一样立在房间门口,满脸忧虑地望着窗外的无边夜色。父亲实在无可奈何,吼道:“男孩子,怕什么?闭上眼睛就过去了嘛!”然后粗暴地把我推进去,关灯,迅速合上门。我像是一条被从水中捞出丢到泥潭里的鱼,手足无措,见到窗户上的树影摇曳如鬼魅,吓得赶紧爬上床,紧紧地闭上眼睛,浑身发热,急促的心跳声震耳欲聋。
一次傍晚,住在乡下的叔叔打来电话,说他与叔母发生剧烈争执,他的头被砸,叔母吞服老鼠药,现在在县医院,已经脱离危险,请我们过去一趟。所幸是在暑假,父母没有把我一个人扔在家里,而是携我同去。扒在病房窗口,听他们种种抱怨、安慰与聊天,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的夜。夜色温柔,拥抱着繁星,月亮像小舟一样轻轻地移动,周围的几朵云是它划开的浪花,我突然发现,夜好美好美。
凌晨时分,我们离开,悠闲地享受这次我第一次认为很享受的夜行,三人就这样走在被昏黄灯光揉碎在地的树影里,回了家。
之后去外地读书,常常需要夜行。
平时,十一点下晚自习,独自走回家,夜色漫无边际,深邃无比,晚风习习,吹散因学习的枯燥与烦琐而皱起的眉,大大方方地穿过小吃堆,香气摄人心魄,荧荧火光照亮老板老板娘的脸,殷勤却朴实的笑容充满烟火气的温暖;冬日,五点出发去学校,已经是清晨,但是天空依旧黑着脸,与夜晚别无他异,在寒风的刺挠下慢慢地走,呼出的白气在空中消散,眼镜变得朦胧,路灯仍然散着昏黄的光竭力与黑暗对抗;刷题写作业的夜晚,一直到凌晨才能入睡,疲倦时刻敲着我的大脑,我会想到,夜晚正在平静地守着我,一股暖流让我再生力量;几个月偶尔有几次不用上晚自习,我喜欢在半夜时下楼走一走,明月斜西,行走在寂静无人的小路上,用力地呼吸,心无杂念,世间一切都是风平浪静……
还有,因为是在外地求学,所以放长假时,常常夜晚归家,道路在群山之间曲折盘旋,汽车在黑暗中孤寂地穿梭,父亲专心致志地开车,母亲沉沉睡去,我则安安静静地坐在后面,偏头凝视着窗外的黑夜,时不时会撺出几棵形状怪异的树木,我的心十分安定,这时会看到车窗上浮现的自己的疲惫的面容,看似虚幻,但也存在得真真切切,我知道,我终于有勇气面对过去的自己,也终于有勇气面对生命中的恐惧与羞耻。
付出许多努力,自己饱受折磨,可是成绩依旧糟糕,生活也依旧不易。但与从前不同的是,我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夜行,从出生一直持续到死去,期间,我们会恐惧,可是,这恐惧会慢慢消释,甚至可能很久以后,还会对自己曾经恐惧的东西心生热爱。一生太长,所以要慢慢成长,将稚嫩一层层褪去,我们才能坚韧得不再畏惧风吹雨打。
(2016年,原题《夜行》)
小时候经常是独自在家,记得有一次午睡醒来,空荡荡的房间里光线暗淡,雨水的清凉气味携着泥土的腥气在蔓延,我摇摇晃晃地去推开窗,登时雨声啪啦啪啦地炸起来,雨丝抽打脸庞。小孩子并不懂什么是孤独,只是觉得静默,便倚在那里一动不动,享受着寒风无情的抚摸。突然,低沉的隆隆声在耳边起伏,眼前白光乍现,尚未反应过来,震耳欲聋的巨响已将心智四分五裂,我猛地跳起来,撞到椅子,跌倒在地,一个人坐在冰冷的地上舔舐被雷鸣伤害的心灵。
自那以后,我真正从意识上开始害怕雷鸣,尤其是在后来听闻一些人惨死于雷电之下的故事,更是心存畏惧。那仿佛随时会将世界毁灭的声响,散发着极不友好的气息,它用它强大的力量胁迫着我,让我在它面前会忍不住屏声敛息,惶恐不安,不祥的预感一直在身体里汹涌澎湃。我到现在仍未想清楚,当初对雷鸣的恐惧,是对自身生命可能会瞬间消亡的忧虑与无助,还是对身边的常常让我处于孤单境地的至亲之人离去的害怕。可是当我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离世时,这些问题似乎又没有成立的必要了。
祖父于一六年初春去世。春雨一场接着一场地下,淅淅沥沥,给漫山遍野的绿色涂抹一层亮光,油润如酥。我亲眼看着他从家里到山里,从地上到地下,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并没有觉得不舍与悲伤,只是感到疲惫。原来生与死从来都不关乎任何宏伟的话题,它们不过漂流在时间的水面之上,如时而来,适时而去。夜深,丧事了结,父母带着我驱车回家。黑暗中雨水依旧倾泻如注,明月和星辰不知何处,天空暗红透紫,远处山峦踊跃,高高山丘上曲折的路径一条条地叠起来,两侧的农作物迎着风雨挺直腰杆,默立在辽阔田地上。刹时间,白光闪动,仿佛整个世界眨了眨眼睛,轰隆隆的雷鸣滚滚而来。我伏在车窗边上,忍着突如其来的泪意,静静地听着。雷鸣如潮汐般起起落落,寂寥天地并无回应,一切不过是在该来时到到,该去时离去。心里藏着沉甸甸的思绪。也终于归了家——那个在生与死面前,近同暂时落脚的地方。
此后遇到的雷鸣不胜枚举,有的似乎要将大地劈开,有的隐隐约约,如同一支饱含危机的歌谣,有的则更具有象征意义,是碰见的种种挫折与挑战。有时会仍然被吓得浑身战粟,有时会久久都心有余悸,有时不过以寻常心待之,有时甚至期待它的发生——雷鸣过后的鲜嫩的野莱和鲜美的雷公菌,似乎就是意外的收获与欢愉了。
其实,无论是否恐惧,是否坦然,又是否有能力去迎接命运的冲击,这一生,电闪雷鸣永远不会缺席,毕竟,那是成长最隆重的附丽。
(2016年,原题《雷鸣》)
重重叠叠的青山如屏风一般打开,捧出一道玉带般的溪流。云烟伸出双手,蒙住人间的眼眸,同时裹住山间瀑布的澎湃声,推向远方。一时风染草木,溅出万顷翠色,一面孤舟从深山中漫出,破旧的乌篷下端坐着一老一少,无不抬头,痴痴地望着洒了墨的天空。云团像是褶皱,藏满了不为人知的秘密,沉重地压在山头。复而,雾拥万物,或隐或显的一切,顿失了任何踪迹。
这是某日的梦境。
也很像记忆中浸泡着的一段往事。
我深知,经由岁月的调和,梦境与往事彼此渗透与交融,渐渐让人分辨不清真假与虚实。
人生更多的是黑暗,我们不过是借一点星光,甚至一无所有,去走尽漫漫长路。有时渡船,有时过桥,有时越野,有时穿山。
行了很久,早已忘了很多,不忘的,是那片云下的故土与身影。
时光已溜走。愿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还跳动着一颗未泯的童心。
(摘自2021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