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四年级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学习,第一课时数字拆分。根据预习单内容展开教学。
先理解位值,按照位值拆分数字,即347.453=300+40+7+0.4+0.05+0.003,按照位值制的拆分,结果是“唯一的”。用数轴表示,这里发现学生大部分不会用数轴,也跟平时训练没能坚持有关系。柏燚、岳成、蓉蓉、宝峰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比较熟练的使用数轴,针对这个问题,一起讲一讲数轴(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 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 叫做数轴)。然后明确用数轴表示数的几个要点——在数轴上表示时,不需要准确的刻度,但是,数字的大小与对应的长度应该保持基本一致的“顺序关系”,如:越靠左边的数字,对应的线段就应该越长;而越靠右边的数字,对应的线段就应该越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有些学生也根本不熟悉数字的拆分,我把练习单难度降低,给出了具体的拆分要求,再让学生尝试拆数。第一小题比较简单,拆成一个整数和一位小数,结果也是唯一的:1.2=1+0.2。
第二小题,拆分成两个小数部分含有十分位的小数。这个有点绕,其实学生也都理解,就是拆成两个一位小数的和,有的学生有过整数拆分的经历,所以很快能发现拆数的规律,比如1.2可以看成12,把12进行所有可能的整数拆分,再同时缩小十分之一就可以了。这一类算式有6组。即1.2=1.1+0.1,1.2+1.0+0.2,1.2=0.9+0.3……这样排列下来,大家发现在和不变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另一个加数就要相应的减小相同的数值。为了防止出错,进行验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三年级学过,大家都知道如果用竖式验算就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计算规则和整数一样。
当突破这一点之后,第3小题拆分成两位小数,有的学生反应快,就直接把1.2按照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添0,小数的大小不变,数位改变】改写成1.20,再把1.20看成120,拆分之后,再直接添上小数点就可以了。为了防止出错,我们要进行验算,竖式计算要点同上。后面依次类推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数字不够敏感,拆分的速度比较慢,对于凑10法的应用远远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比如拆成两个含有千分位的小数之和,可以把1.2看成1.200,相当于先扩大一千倍把1200拆分,拆成整百整十的数大家还比较迅速,一旦进入拆十,大家就有点迟钝,比如1200=1199+1,1200=1189+11,1200=999+201,从这里发现规律,即先拆十位上的“0”,再拆百位上的“0”,发现两个加数的变化规律,学生还不能很有规律地罗列算式,这也是后边需要继续加大练习的。在把5.6拆成两个数字的差时,挑战加大,因为涉及逆向思考,很多学生不太习惯。不过有了前面拆分加法的体会,同样从整数迁移,先构造得数为56的减法算式,学生能从小到大开始构想,最小的整数被减数算式为57-1=56,所以5.6=5.7-1,如果要求是一个整数减一个小数,答案就不再是唯一的,可以是6-0.4=5.6,也可以是7-1.4=5.6,依次类推,可以有无数个。
拆分成两个一位小数的差,也是同理把5.6看成5.60,然后对560进行拆分,再缩小为百分之一。这样的过渡引导,学生基本接受了。后续的减法竖式验算,是通过加法和减法同时展开来完成的,这里相同数位的小数加减运算规则学生已经没有问题,对于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学生也能很快反应过来。比如6-0.4,根据小数的性质,就把6变成6.0,然后再相减。涉及到进位退位,这就是之前整数加减知识的迁移了。
第一课时的预习单没有要求他们用竖式展开验算,这只是我们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的提前预演。整节课根据学生的预习单,大家理清拆数的规律,构造加减法算式,通过跳数轴表示加减的过程,算式基本完成了任务。整堂课基本就是对话,学生动手练习就基本没有了,因为这一块已经在课前做完了。理清算理之后,课堂即时跟进拆数第二步,拆分并利用竖式验算,我发了第二课时的挑战单。效果如何,等收上来作业再看。
反思:如果拆数成为一直以来的好习惯,对数字的敏感,以及凑整的体验就更加深入了。因为拆分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展开了数的加减运算,从整数秦阿姨到小数,其实原理是一样的。今天课堂上最大的感受是,因为学生缺少训练,这一堂课主要是我主导讲解,根据学生的练习单错误来提醒要注意的相关规则,如何写算式,如何验算,以及如何制作数字树。
另外一个疑惑就是,对于那些比较熟练掌握的同学,又要给他新的挑战,而对于一些做得还不错的同学,他们可能会思维懈怠,不肯投入继续跟进思考。这样的课型,对学生的自律性要求高,目前我们的学生训练有素还是没有达到,这也是我自己要继续反思并努力的。如何静而不死,活而不乱。继续反馈并引导。
附上部分学生的预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