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汉末三国,英雄辈出,豪杰并起。董卓无疑是其中的焦点人物之一。
董卓的杀伐无度,暴虐好色,擅行废立,强权主政,诸多无常的行径,加上小说戏剧的演绎和塑造,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残暴无度的印象。
一个生性残暴,脾气暴躁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成就呢?是什么支持他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董卓的崛起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依照《三国志》等正史来看,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董卓固然有他暴虐无度、任人唯亲的一面,但也有他权谋智术、豪爽狡猾、任贤为能的另一面。
恰是这不容忽视的另一面,让董卓的崛起看起来似乎很有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并非全是历史的偶然。
总体来说董卓的崛起是个人能力和时代机遇高度契合的结果。
董卓祖籍甘肃岷县,出在河南登封。
董卓出生的时候,父亲董君雅在豫州颍川郡担任管理治安的县尉,家境还算不错。
少年时期的董卓在甘肃老家生活,喜欢游历交友。年轻时常在附近的羌人地区游历,和那里的头目、将帅结交拉关系。因性格豪爽大气,很受羌人头领的喜爱。
董卓还没出仕做官的时候,依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有一次羌人朋友到他这里游玩,为了招待好朋友,董卓竟然把用来耕地的牛给杀了,供羌人朋友们喝酒享用。
羌人的头目、将领都非常感动,回去以后收敛手下民众的牛羊杂畜一千多头送给董卓。
可见董卓性格豪爽,爱交侠义之士。
因为性格豪爽、仗义疏财,董卓在陇西地带颇有些名望。也因此被地方官员看重,做了一个领兵巡守边塞的小官,凉州兵马掾。
董卓从此开始发迹。
先是在汉桓帝末年,董卓因为有才武,臂力惊人,骑射精湛,被选为羽林郎,不久又被推举做了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
因为对并州胡人、羌人的了解,董卓在跟随张奂攻打边塞,开疆拓土,镇压反叛羌人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官职自然也就越做越大。先拜郎中,后做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因功得到的朝廷赏赐,董卓全部分给了底下的士兵和官吏,以此来扶持党羽,拉拢人心。
时间不长,竟一步步做到了凉州刺史和执掌一郡大权的河内太守。
平心而论,董卓的卓越战绩,都是董卓凭借个人能力一步步奋斗出来的。《英雄记》记载董卓和胡、羌大小战斗一百多次。可见也是出生入死,九死而一生。没有点高超的武艺和超凡的个人能力,仅凭运气很难成功。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董卓被升迁为中郎将,奉旨讨伐黄巾军,结果失败,免官抵罪。
董卓擅长的是跟胡人、羌人打交道,黄巾军的套路他并不熟悉,因此屡吃败仗。
虽遭免官,但时运不绝命世之人。不久西凉人韩遂等人起兵在凉州作乱,朝廷再次启用董卓为中郎将,西拒韩遂。
西凉人勇猛善战,当时六路大军讨伐韩遂,五路人马大败而回,只有董卓虽然并未取得胜利,但是保全实力,全身而退。
董卓回军驻扎在扶风郡,不再向都城洛阳方向撤退,也不再前往他地。因为上次失败免官的教训,这一次董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自己有实力,有兵权才能存活,否则只能仰他人鼻息。
董卓从此开始了他的权谋智术,只要实惠,不要虚名。
朝廷屡次征召董卓,参拜他为前将军,封他为斄乡侯,希望他能出兵剿灭黄巾军,董卓一概置之不理,所赐官职统统收下,发兵的不去。
公元188年,朝廷征辟董卓为少府,让他带领兵士归属左将军皇甫嵩。
董卓上书说:“凉州现在依然很乱,韩遂等逆贼还未剿灭,当此之际,正是臣奋力效命的时候。兵士们也都积极踊跃,感念我的恩惠,想着要报答我,拦住我的行车,挡住我的去路,不让我离开,言辞恳切,情景感人,弄得我没有办法上路复命,希望朝廷答应我,暂且让我在此行前将军之事,不要迁往他处了,我一定尽心慰恤将士,效力军前。”
明显拥兵自重的伎俩把戏,竟被董卓说的如此清新脱俗,有理有据,也是醉了。
朝廷对于董卓的不应征召并没有放弃,一年后,朝廷再次用官位诱惑董卓。这一次董卓会欣然应召吗?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