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振丝路
鼓,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广泛存在于世界所有的民族中。它不仅在传统和现代各民族、各类型音乐中发挥着标记节拍和韵律结构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指挥”的角色,还往往被用以弥合更大的音乐空隙。从古至今,鼓与鼓乐合奏对于地处贸易通道及重要枢纽周边的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同样具有多种多样的鼓乐合奏及鼓乐表演传统,并在形形色色的传统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管通东西
管乐器的考古证据极其久远,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因其相对容易制作,且音高较稳定,管乐器在古今中外常作为确定音律调式的基准,并常与盛大场面和强烈情感相关联。远古的管乐器可能起源于边棱(笛类)乐器,随后引入了各种形式的簧片,形成单簧、复簧、自由簧(管类)乐器。其中边棱乐器构造较为简单,在历史上最早出现,至今分布最为广泛;单簧乐器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壁画上已经常见。欧亚大陆上分布最广的是复簧乐器,自由簧管乐器以中国的笙为代表,约在中世纪传入欧洲发展为风琴类乐器。
三、弦声共鸣
抱弹类鲁特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源于一枚来自阿卡德人的印章上。随着考古发现,又或有新材料发现,不过,无论是与古巴比伦、古埃及或古代中亚相关的长、短颈抱弹类乐器,还是包含古典丝路时代的直项琵琶,以及有着波斯渊源并随阿拉伯文化的兴起而繁盛的坦布尔家族;无论是今天仍活跃在东亚的曲项琵琶,还是被阿拉伯人持续发展并带入欧洲的乌德家族,它们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适应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今天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从器物的形态上看,不同名称的抱弹鲁特作为丝绸之路音乐文明的延续是“有体可察”的。
丝绸之路的核心是交流。时至今日,亚欧大陆上现存的诸般音乐现象,在高山、绿洲间呈现差异的同时也体现着共性,是各民族交流、交往历史的重要载体,乐器也因此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