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今天带着外甥、外甥女来青看我。
不出意外的,让已经读初三的外甥写作业仍然是一出鸡飞狗跳的大剧。
通常以姐姐怒吼:你赶紧写作业!开始,外甥开始各种敷衍:一会儿写,马上写,但丝毫不见行动,继续歪在床上玩手机游戏发出各种鬼哭狼嚎的提示音;继而,姐姐继续怒吼,外甥纹丝不动,如此延续三四回合,眼看着差不多到入睡时间了,外甥就开始各种恶心肚子疼,然后我妈开始打圆场:孩子不舒服不要逼他写作业了,明天再写吧。外甥继续歪床上玩手机游戏或者换个地方玩手机游戏,或者玩累了直接倒头就睡。不出我所料的话,明天白天应该还是这种模式继续,然后要到下午或者晚上的时候,外甥才会真正去写他的“一会儿就能写完”的作业。
说不意外,是因为这种模式从外甥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只是那个时候,外甥不玩手机游戏,而是各种看电视吃东西偷偷玩电脑到处乱转。
整个流程从开始,持续,到结束,每次都这么一个套路。难得的是,这一套,已经进行了至少有四五年了,其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觉得应该改变。
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熟极而流,舒坦自然。
“习惯”二字,真可怕!
我和姐姐谈,以后不要再管外甥写不写作业的问题了,反正根据外甥目前的学习成绩,考上高中也是无望(按照学校历年的中考成绩,只有前10%的孩子有望考上普高。而外甥上初中三年,每年成绩都在退步,现在已经退步到班级20多名了,还因为看不顺眼任课老师不好好学习),趁早让他规划一下以后的路子,考虑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技校也不见得不好。
姐姐来了一句:万一要考上高中了呢?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学,就不用愁工作的事儿了。
我只能抚额长叹,也许姐姐的这种心态代表着很多家长的想法:万一出个奇迹正好砸到我们家孩子头上呢?
是,奇迹是会发生,但概率太低,放着99.9%的大概率结果视而不见,一心只按照那不到0.1%的奇迹规划(如果按照外甥目前的现状持续下去,我觉得连0.1%的概率都没有),我除了说句“可怜天下父母心”,都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好,就算是侥幸考上高中了,又侥幸考上大学了,就真的不用愁工作了?
上学考试还可以心存侥幸,多方蒙混。
但工作,是要经过真刀实枪的检验,毕竟老板是要付出真金白金的,没点儿效果,不出业绩,那是混不下去的!混的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可怕的是,在之前的求学过程中,如果已经把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变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没有改变的契机,人生就将在这种无效重复中慢慢浅淡。
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葬”。富兰克林的这句名言,就是对这种状态的最好注释。
温水煮青蛙,到底青蛙会不会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做验证的试验。
但,有一些习惯,它可怕,就可怕在我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