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问题。
回答之后,觉得贴到简书上也不错。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看到这个问题,脑中浮现的,是一位朋友。
90后,职业画家,国画功底深厚。
平常嘻嘻哈哈,无忧无虑,逗逼得不行。
创作起来六亲不认,全情投入,完全变了个人似的。
绘画作品颇受业内认可。
用他的话来说,“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最难得的是,丝毫不浮躁。始终保持自己的审美高度和独立精神。
一次聊天,追问他是如何走上绘画之路的?
他的回答很长很长。
长到可以写成一个长篇连载。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完全体会到他的经历和感受。
我只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尽量克制客观地进行描述。
他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下头的一个乡镇。
家族世代做生意,父母对艺术一无所知,一心经商。
“钱”是经常被拿来讨论的主题。也几乎是唯一被关注的主题。
奇怪的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他,居然对赚钱,没有丝毫兴趣。
从小学开始,他就莫名地喜欢画画。
写作业的时候,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地在作业本上画起来。
科任老师见到了作业本上的画作,没有生气,反而鼓励他:画得真不错!
还把他的作业本分享给其他老师欣赏:这个孩子,有天赋~
此后,学校的黑板报都是由他负责。
作为沿海开放城镇,小镇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想着赚钱、赚钱。
唯一的“文化人”,是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
“疯疯癫癫”是镇上的人对他的评价。
老头爱好刻印章、画国画。这在当时当地人看来,根本不是什么正经营生。
没人搭理、也不爱搭理他人的老头,居然对10岁的他,另眼相看。
两人经常秉烛夜谈,引为知己。
(后来他远走他乡,父母亲族无一不是冷眼旁观,只有老头哆哆嗦嗦地给了他一百元。)
初中的时候,市里的师范类专科学校招收美术特长生。
唯一的名额,学校给了他。
父母极力反对他去参加招生考试。
原因是:画画能挣几个钱?即使你考上了,也就是个美术老师而已。还不如学做生意呢!
从小父母就是这样教育他的。
他已然麻木,不求他们的理解。
招生考试是一定要去的,虽然还小,但是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他对母亲说:你陪我去一次,如果我考不上,我就放弃。
一个阴雨天,他们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去到市区,参加招生考试。
到了师范学校,才发现,其他学校来参加考试的,都是由美术类的“专业学生”。
大部分都接受过数年的专业美术培训,由老师带着,脸上都有种笃定感。
反观自己,从来没有接受任何老师的培训,完全靠着自己的兴趣摸爬滚打。
甚至,他连美术材料都认不全。
无奈,只好跟在其他美术考生后头,看人家买什么材料,然后照买。
考试结束后,他走出考场,长叹一口气。
妈妈问,可以回家了吧?问都不问考得如何。自家娃肯定是毫无指望的。
考试成绩出来,第五名。大跌眼镜。
居然能考上。他也很意外。
录取通知书到手,家人只好同意。
快要开学时,初中校长找到了父母。
去当美术老师多没出息。校长试图说服父母:上海某工程大学也在招生,我推荐你家孩子去。
上海,又是工程专业,前途无量的感觉。
父母让他先去上海试试看。
谁知,从上海回来,师范学校的名额已被视为放弃。
所谓的工程大学,其实是技校。
他在里面待了两个月,就回家了。
回家之后,父母想方设法让他去打工做生意。
大伯是在上海开公司的,很大很大的工厂。
家人希望他跟着大伯能学到做生意的门路。
在大伯厂里待了一年多,接收到了来自亲人的各种冷嘲热讽。
只因为作为普通工人,他居然还“痴心不改”,不放弃画画。
画画没有出息,画画是歪门邪道,能挣到几个钱?你有多少天赋?
好在他早已免疫。
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赋,他也不在意自己能不能用绘画赚钱。
他唯一清晰的,就是自己对绘画的感觉。
蓬勃,充满生机和力量,猛烈地在心中滋长、撞击。
每天晚上下班了,宿舍的工友都睡着后,他就开始画画。
所有的工资都被拿来买素材。
一个破席子,一卷毛毡,最便宜的宣纸、厂里的废旧报纸,两只毛笔,最便宜的国画颜料,就是全部的创作天地。
买不起美术书籍,就从报纸上剪下各种名家字画进行模仿学习。
工作之余忍不住画画的冲动,就用随身携带油性水笔在工作服上画几笔。
谁知后来工友们纷纷来找他,请求帮忙在自己的工服上画画。
一年之后,大伯辞退了他。
这孩子不是做生意的料。大伯无奈地对父母说。
父母还是不甘心,觉得至少要掌握一门技术吧。
所以之后的几年,他陆续做过售后维修人员、汽车修理工、模具工,摆过小地摊、发过宣传单……
他很清楚,这些都不过是为了满足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而画画,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其中待过的一个台资工厂,居然设有美术社。
这对他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
因为这个美术社,这个工厂成为他待的时间最久的工作场所。
人家来厂里是打工的,他是来厂里画画的。
天不亮就来厂里的美术社报道,晚上基本上都睡在美术社里。
一旦放假,就买个馒头或面包,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泡一整天。
上海博物馆,松江程十发纪念馆,是他最经常去的两个地方。
上海博物馆的书画馆所有作品,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位置。
每一幅的古画,他都细细地、反复又反复地看过,琢磨过,品味过。
在逛博物馆时,他认识了很多“同道中人”,其中不乏职业画家。
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前辈学习,积极参加各种聚会、活动,眼界逐渐开阔。
那是一个疯狂吸收、疯狂成长的阶段。
几年之后,父母终于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自己的儿子,真的不适合做生意,连打工都做不好。
当儿子提出来要去北京专门画画的时候,他们几乎是自暴自弃地答应了。
亲戚、邻居谣传:这孩子莫不是疯了,还是被传销给骗了?
后来在北京每次过不下去了,向父母求助时,亲戚邻居们都不忘煽风点火:你儿子在骗你钱呢~
2013年的冬天,那时候北京的雾霾天最严重的时候,揣着打工多年积累的两千元,一个行李包、一个画筒、一个包包装满了心爱的印章,约了一位朋友,他来到了北京。
北京西站那时候还在装修,沙尘漫天,一下车就灰头土脸。
之前联系了一位北京的朋友,临时有事不能来接他们。
舍不得住旅馆酒店,找了个地下室睡了一晚。
为什么来北京?他也问自己。
看了很多国画,他惊讶地发现,南北画风的差距。
地域不同,对画风的影响真的如此之大?
南方的细腻,遇到北方的豪放——这种碰撞,会带来什么?
他很好奇。
来到北京,直奔宋庄。
那时的宋庄,还在初步建设阶段。村子里的土路,风一吹,黄沙飞舞。
疯狂炒画阶段已过去。他来的时候刚刚好。
北京给了他静心创作的动力。
这一画,就是五年。
前不久,他办了自己的画展。
以下是展出的部分作品。
人的努力可以有多可怕?
我从他身上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