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庭院之中,主要有池泉园、筑山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枯山水等,日本禅宗重视心性,注重本质,不掺杂任何矫揉造作的修饰。日本园林一直以来深受禅宗的影响,在各种园林风格之中都能看到禅学的影子,但要说到能够将禅宗美学枯与寂完美诠释的,就当属枯山水了。
所谓枯山水,顾名思义就是荒芜的土地和干枯的水流,植物覆盖极少,一般不会采用相对大株的绿植,主要以石块和细砂结合搭配,以砂为水、以石为山,或运用少量的灌木和苔草进行点缀。通过静止的砂石作为铺垫,白砂被视为明净之物,与巧妙的纹路相结合,代表潺潺流水、汪洋大川、或是层层云雾,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砂纹主要分为涟纹、波纹、涡卷纹等。
在枯山水园林中,石块可以采用黑山石或野山石,石组分为伏石和立石,作为山体,营造出枯山的氛围。在日式园林之中,置石的位置是很讲究的,石头的位置代表着神位,是不可冒犯的,所以枯山水是不可踏入的,这便与中式园林置石有所区别。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几种置石方法:
首先来说说较特殊的单块石头放置法,单块石头的独立放置于白砂之中,给人呈现出一座孤岛的即视感,又或是鱼儿从水中一跃而起,用静止的石块和白砂,来表现出一种动静结合之感。往往这类单独的石块,称之为舍石。通常舍石会分为立石、伏石和横石。
除舍石外,常见的置石方法还有三尊石组,也就是由三块石头放置而成的石组。在三尊石组中,一般是由两块高低不一的两块横石和一块立石构成,立石又称为中尊石,摆放在中间,另外两块则称之为协侍石,依靠在旁,也是三尊佛像的一种表达形式。
其次另一种常用的是须弥山石组,是以须弥山来构架石组,借以表现佛教中对理想世界憧憬和向往,以及表达内心的信念。须弥山石组是由数块不规则的石头通过组合,形成一座座岛屿,其中最高的那块立石便是作为须弥山存在。
枯山水中常被大量置石方法还有龟岛和鹤岛两种石组,龟和鹤是象征长寿的代表,通过对龟石组、鹤石组的使用,以表达敬畏生命和“万物皆有灵性”的感悟。龟岛,即是采用一些矮小的石块,形成乌龟首尾形象的样式;而相应的鹤石,则是运用一些长石,形成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一鹤尾石。
除上述几种有固定形式的置石方式之外,七五三五组则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形式表现。采用奇数个石头随意组成一些无规则的七五三五石组。在日本,奇数一般代表着吉祥数,而偶数是不被大众所欢迎的,所以石头摆置的数量也是非常讲究的一部分。
在日式枯山水中,石头除了可以作为一些基础的山体搭配之外,也可以作风景石组,对枯山水造景做一些景色点缀,加强视觉冲击感。其中较常运用到的是泷石组和石桥石组。泷石组,即是将石头和白砂相结合,构建成山体与流水,形成瀑布的表现形式;而石桥石组,是由板石、桥石、链接石、桥脚石和桥挟石组成,一般分为“一桥”组和“三桥”组,这也是根据奇数具备吉祥之意而形成的。
在枯山水园林景观中,所采用的石头都是天然无修饰的,但可以通过一些表现手法来展现出自身的挺拔刚健的精神。一沙一世界,是佛教中禅悟的境界。枯山水采用简单的砂与石,借以表达出受到禅宗的影响之下,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这便是他们内心里浓缩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