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是夏朝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君主,也是华夏文明从传说中的禅让制转向家天下模式的关键人物。
关于启的出生《史记》中并没有提及,不过有时史书记载他出生相关的神话传说。按照《随巢子》中的记载,当大禹在治水中曾短暂地显现出非人的形态(传说中是化身为黄熊),涂山氏看到这一情景后受到惊吓,遂化为一块石头。随后,大禹向这块石头祈求孩子归来,石头裂开,启便从中诞生。古代帝王君主诞生往往都会有自然异象相关的描述,象征着权利的神圣和天命所归。
《史记》中司马迁概述了禹逝世之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打破了此前尧舜禹三代实行的禅让制度,开创了“家天下”的先例,即王位由家族内部传承。原文并没有详述启是如何从伯益手中夺取或者继承王位的过程,而是直接叙述启登基的事实以及他在位期间的一些基本状况。
史记中原文片段大致如下:
“禹立七十年,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这段记载表明启因其贤能和出身受到了诸侯们的拥戴,从而登上天子之位,成为了夏朝的第二位君主。
《史记》对启在位时的治理情况并未详述。比较有名的是打了一场战争,叫甘之战。甘之战是夏朝建立初期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发生在启继位为王后不久。有扈氏部落是当时反对启改变禅让制为世袭制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不满启的夺权行为,拒绝承认其为联盟的最高领袖。于是,有扈氏起兵反叛,试图恢复旧有的部落联盟体制。
面对有扈氏的挑战,夏启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平定叛乱。据《尚书·甘誓》记载,启在战前发表了著名的《甘誓》,警告士兵们必须严格遵守军令,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在这份誓文中,启谴责有扈氏背离天地正道,无视礼仪法律,以此激励己方将士奋勇作战。
战役的具体地点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户县境内,或者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在河南郑州以西或洛阳西南地区。夏启率领的夏朝军队与有扈氏进行了激烈的交战。经过激战,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有扈氏遭到重创,其部落成员有的被杀,有的投降,部分幸存者甚至沦为了奴隶或是从事低贱的牧羊工作。
甘之战的胜利不仅确立了夏启在国内的绝对统治地位,还标志着原始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的完成,开启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序幕。通过这次战争,夏朝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稳固,其后的几百年间,夏朝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导力量。
后世对于启的评价有好有坏。一方面,启结束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的先河,被视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家;另一方面,他破坏了原有的公选领袖的传统,也被一些儒家学者视为道德滑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