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娃饭桌上扔东西,怎么破?》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我之所以如此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在于我认为饭桌上的“扔”是错误的,应该制止,得管。
可是管的标准在哪里?孩子哪些行为该管?哪些该由他去?这真是让人头疼的话题。
我曾深受尹建莉的影响,她说“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句话已成为我头脑中常驻的警示牌,每当我打算对澄儿的行为说“No”时,脑海中都会起一场争执:该制止吗?为什么?
我不想做“好心办坏事”的妈妈。
所以,我曾对孩子该我管的行为做过一个预设:除了涉及安全和道德品质两大方面外,其他行为一概不予制止。哪怕他到马桶里洗手,下雨天跳水坑,偷吃沐浴露身体乳,喝肥皂水……我都克制自己,争取不干涉,不批评,不说教。
我相信成长自有法则,他出发,他探索,他收获。这世间,有太多太多我替不了他的事情。
可是,当生活以其细微反复翻腾涌入时,我也忍不住焦虑……
拿扔食物来说,扔一个月两个月我坦然给他自由,可是四个月呢,我的坦然逐渐崩塌。
于是,有了《娃饭桌上扔东西,怎么破?》中的一系列对抗和干预。
当我带着问题读完了《正面管教》中的部分章节后,却又有了新的困惑。
书的后封赫然写着:“从3岁到青春期的十几岁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和老师,都将因为本书而彻底改变家里和学校的氛围,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这意味着这本书更适合“3岁到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澄儿还不满18个月,饭桌上扔东西是否当得起“不良行为”这四字?
小巫在《接纳孩子》中写道:“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他们的行为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
那么,我的焦虑究竟是澄儿扔食物引发的?还是我本焦虑,只是借由他的“扔”传导出来?
我该怎样在育儿和育己之间找到平衡?
这些疑惑很多都还没有找到答案。现在,我想做的,就是在通向解惑的路上,记下这些思索,于是有了这些文字。
世上父母千千万,并不是只有我一人面对这些问题。
昨天的《娃饭桌上扔东西,怎么破?》发布后,我收到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留言。
我家的情况是,最开始扔东西是他发现自己有了新本领,乐此不疲。长大一点了,会故意调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再大点,自然就懂了,扔地上,自己收拾去。
把儿童碗换成成人碗,碎了两次,再也不扔碗了,但还会扔菜。
我还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的智慧支招:
用可以接受的行为替代不可以接受的行为。具体就是,不可以把剩饭菜随手倒掉,可以倒在约定好剩菜碗里。家长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喜好,选对碗(引起兴趣);用对的示范方法(孩子明白该怎么做了);一旦成功,马上表扬奖励载歌载舞(有效奖励);整套流程反复执行(巩固新行为),保证不再犯。
你瞧,家长们的智慧有多么让人振奋!
以纪伯伦的《你的孩子》结束吧!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