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呼伦贝尔银色的春天》这篇散文。
身为一个对草原满怀向往却又深感陌生的人,我对其他地方的想象,总是扎根于熟悉的记忆土壤。在南方的家乡,绿色无疑是春天最鲜明的代表色。犹记得儿时的那首儿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正是它,引领着我开启了对春天的最初认知。
我也曾踏上呼伦贝尔的土地,和大多数游客一样,选择在夏末初秋之际前往,那时节,草原正以最适宜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倘若没有读到艾平的《呼伦贝尔银色的春天》这篇散文,我的脑海中断然无法勾勒出春天是“银色”的画面。单是这个标题,便足以勾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恨不能一口气读完。
文中提到,艾平的南方朋友从晴光绿蘋的南方来到呼伦贝尔,面对眼前的景象,满脸皆是惊讶:“哎哟,这不是回到了冬天吗?”艾平告诉他:“这里的春天在银装素裹里。”地处祖国版图鸡冠位置的呼伦贝尔,广袤无垠,面积达25万多平方公里。即便是在春天,当驱车深入草原腹地,眼前所见,唯有烟雪浩渺,苍穹之下,仿佛置身于一个无边无际的银盆之中。传说中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丽景象,在这里,也因平坦旷远的地势而被悄然抚平,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这,便是呼伦贝尔春天的概貌。
艾平的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恰似一位技艺精湛的国画大师,只需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就像她描写草原春天的河水时写道:“西来的风撒下一把冰冷的钢针,为河道除了积雪,掀开了盖头,让春天由此崭露美颜。”短短几句话,便将春风化雪、河水初绽的灵动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虽说此时草原依旧银装素裹,却并非单调一色,因为春天已在泥土里悄然“洇出”。熟知草原的艾平,耐心地为南方朋友寻觅草原春天的踪迹。“我拨开脚下的草丛让朋友看——一抹嫩嫩的绿已经在泥土里洇出。”这些迹象十分微弱,仿若凌晨东方天空上那一抹淡淡的鱼肚白。若不是对草原饱含深情与熟悉,很难留意到大自然在季节交替时悄然迈进的步伐。
空气中弥漫着河水独特的气味,混合着灌木浸泡在水中散发的清香,以及甘草在冰雪中所蕴含的酥软冷香。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气息,正是呼伦贝尔春天独有的味道,原来,这里的春天,是可以用鼻子真切地感知到的。
“我要在这里找一朵花给朋友看”,从艾平这句坚定的话语中,便能感受到她那执拗又可爱的性格。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寻找一朵花,光是想象,便能猜到那位来自南方的朋友会投以怎样诧异的目光。那朵花,从雪窝中顽强地探出脑袋,它是寒冷世界里的一抹亮色,宛如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更是一个微不足道却又令人震撼的生命奇迹。哦,原来是学名叫细叶白头翁的小花。“这小小的蓝花是草原花海的第一声呐喊,也是季节赋予草原生灵的头道美食。”读到此处,你还会觉得呼伦贝尔的春天仅仅是一片银色吗?
草原的春天,自然也是生命萌动的季节。在文章里,艾平细腻地描绘了那些迎接新生命降临的牧人。在她的笔下,众多性格各异的牧人跃然纸上。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地叙述着一个个场景,那些牧人仿佛就是她最亲近的家人,亲切而又真实。
这篇文章里讲述的是一对年轻夫妻,描绘他们为春牧场做准备、为小羊羔接生的情景,还提及他们会为刚产子的母羊唱劝奶歌。天啊,羊竟然能听懂“劝奶歌”?没错!倘若惊扰了刚产子的母羊,它便会拒绝哺育自己的幼崽。此时,阿妈和嫂子们就得坐在雪地里,为母羊唱起劝奶歌。那歌声或许会持续几个小时,直至那哀婉动人的曲调,唤醒母羊体内的母爱本能,它才会重新接纳自己的孩子,让其吸吮母乳。
在我家乡的大山深处,农民们同样养牛喂羊,闲暇时也会放开喉咙,吼上一曲山歌。然而,给牛羊唱歌这种事,却从未听闻。虽说平日里养熟的牛羊能听懂主人的一些话语,但一首歌竟能打动羊的心,这着实为我对草原的向往,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此外,这篇散文里还刻画了聪明的狐狸、精灵般的灰喜鹊以及刚刚产崽的母狼。人与羊的沟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万物生灵皆有相处之道,和谐共处、互生互荣并非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景,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与自然之中。
“朋友,这就是呼伦贝尔。大雪无痕,周天寒彻,可每一种生命都未曾向严寒低头,它们勇敢地活着,顽强地延续着,遵循着物竞天择的法则,永不放弃。正是这些充满力量的生命,汇聚成了生生不息的春天。”“草原有了银装素裹的春天,便会迎来一碧千里的夏天,继而展现出遍野金黄的秋天。”原来,呼伦贝尔银色的春天,宛如奏响四季轮回的第一声号角,开启了生命的蓬勃乐章。
读完艾平笔下的呼伦贝尔银色春天,我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春天,不仅仅是四季更迭的一个阶段,更是生命顽强不屈的象征。每一个生命都在这冰天雪地中坚守、抗争,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力量。这让我不禁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勇气和坚韧呢?呼伦贝尔的春天,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