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走了,对先生了解不多,甚至没有完整地看过先生的任何一篇文章。不去讨论《一百岁感言》是否由旁人拼凑而来,只是觉得在鸡汤盛行的当下,营养不乏。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那么,一个青年人品读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会是怎样一个搭配?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有人用物欲横流形容这个世界,有人用一世劳苦形容人生百态,有人用坎坷峥嵘形容匆匆岁月,貌似大家都在追寻或是总结着某种人生哲学;我倒情愿在此刻,一个还算清爽的夜晚,开着窗、放着音乐、读着先生的文字,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浏览这百年的光影、倾听那世纪的弦乐,还有那些关于《我们仨》的平凡故事。
忘记从什么时候起,不愿意再去做一些异想天开或是可有可无的无谓之举,日渐的,给家里问候的电话多了、愈发关心田里的农事,更甚者是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妹妹即将步入社会、父母日益苍老、家中还有更为年迈的亲人,他们所发生的正是我心所系的。就在昨天,约了三两朋友,找了个街角的餐馆,小坐,呷着临行前跟父亲喝的那种啤酒;不经意地掉了一枚青橄榄在杯里,气泡上涌,仿佛泡沫里藏着小院的影子,那啤酒的味道似乎也更加美妙了。
“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概念中的“知足常乐”就是努力拼搏但又不断地追求并且甘于平凡;朴树不是也在歌唱平凡之路么。接触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多了,逐渐的,好高骛远的心趋于平和,更多地开始注重生活中的点滴。业余时间,喜欢把相机背在身边,畦垄间的小花、月光下的老房、嬉戏的娃儿还有房檐下抽烟的老人,都会被随手收进镜头,甚至是反复的;照片会被存放在一个专门的硬盘里,可能在某个很任意的时刻会去翻看、与亲近的人分享,并时不时地把感触写下,虽然多半也只是草草几笔。固执地以为拍照片和写随笔是一样的,都是当时所思所想的一种瞬时定格:不在乎构图是否工整、笔墨是否华丽,可能极其平常;但,它们是情感的可靠载体、内心的真实流露,无关其他。
不敢奢求生命百年,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就好;我想用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记述自己的平凡之路,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