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小伙伴问我怎么看电影《乘风破浪》,我一直没有回答。
因为我回老家过年根本没电影看,也没有特意在网上找任何的影评来看。
直到上班第一天,我才去赶了午夜场。
我知道现在再写这个片,已经很晚了。就当是公开回答小伙伴的问题吧。
怎么评价呢,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就像电影本身一样。
《乘风破浪》的豆瓣评分能从开画5.7爬到现在的6.9分,有同行衬托的功劳。想想这个贺岁档,你还是欠星爷一张电影票,并且不知道宝宝拍的啥。
大家在看《后会无期》的时候,都说韩寒不会讲故事,各种乱插金句。
比如王珞丹那句:“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或者袁泉那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台词很快流传开来,可仔细想想,这跟剧情有半毛钱关系啊?
甚至可以说,《后会无期》里很多桥段就是单纯为了攒金句而拼凑出来的。
《乘风破浪》里,韩寒明显更会讲故事了。
虽然整个故事框架并没有什么新意,对于“穿越,父子情,和解”这样套路在梁朝伟和梁家辉的《新难兄难弟》早就上演了。
看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韩寒这简直在剽窃。不过他很聪明,结尾字幕鸣谢了《回到未来》、《新难兄难弟》、《时光倒流七十年》等经典作品。
美其名曰:致敬。这是现在比较讨好的一个词。
比如《乘风破浪》里有句台词:
“我就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其实这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一句。
(别问我为什么看出来,牯岭街我都看了好几遍了。结合剧情,我觉得这是挺棒的一个致敬)
当然了,还有一些金句或笑料或细节(我们姑且把这些叫做表现手法的一种:闲笔),我觉得韩寒用的不够火候。
不论是文学还是电影,作者在剧情之外有意衍生出来的一些枝枝蔓蔓,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一种,这种手法很值得玩味。
比如李安在他的作品里每每出现这样的闲笔,都会引发大面积的解读(虽然我觉得有些东西被过分诠释了)。
其实不论是韩寒早期的《三重门》、《一座城池》等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后悔无期》和现在的《乘风破浪》,韩寒都有在玩闲笔。某些隐喻的设置和潜意识的表达,都值得称道。
只是,有时候想玩闲笔,难免会削弱戏剧的张力。
要想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作为一名新晋导演,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更值得称道的是韩寒电影里不少画面的调色和构图:
再加上到位的音乐,镜头语言就变得富有文艺气质。
(一直都觉得赵丽颖不是“电影脸”,但这个角度居然让我想到《观音山》里的范冰冰)
所以说,到底是韩寒不是郭……?至少审美和价值观是在线的。
其实电影真的还不错,至少不烂。最令观众诟病的其实是刚开始抛出来的那首直男癌插曲。
和《平凡之路》有所不同,聪明的韩寒把这首歌提前很长时间发出来,看看微博上的骂战,估计让韩寒掉了不少女粉,作为男人的我都看不下去了。
其实这歌真不算过分,威尔第的著名歌剧《弄臣》的第三幕里有一首《女人善变》,比韩寒这首过分多了。
为什么说聪明的韩寒,难道你不觉得这是激将营销的一种吗?
先发一首能把大部分观众得罪的插曲,再出来解释,再放出另一首歌平息怒火,这样,一场风波就能在整个互联网掀起惊涛骇浪。
再加上两极分化的评价所引发的持续的观影讨论,《乘风破浪》五六亿的票房也就不奇怪了。
不少人看完电影,都感慨:韩寒变了。
说“韩寒变了”的人,多半还留恋博客时代的韩寒。
博客时代的公民韩寒,是公知,是意见领袖。
尽管他当时的文章逻辑漏洞颇多,但在缺乏意见领袖和公开的公共事件讨论渠道的时代,韩寒的言论很快就引发爆炸式讨论。
博客时代是他社会影响力的巅峰。
我记得他当时在一篇很火的博客《就要做个臭公知》里说:
是的,我是个公知,我就是在消费政治,我就是在消费时事,我就是在消费热点。我是消费这些公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大家也自然可以消费我,甚至都不用给小费。
但很快,他就在他的【ONE】里说:
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吧。看过iOS版《一个》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这么少的去谈时政,为什么你们不去多多针砭时弊,是你们怂了么?……我发现,我们所谓的批判,我们自以为是的“启蒙”,我们所去宣扬的那些,其实大部分都是重复传播。现在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一群知道了1+1等于2的人不停的向另外一大群早就知道1+1=2的人反复传播1+1=2。不少热闹多是虚妄。
现在回看韩寒的经历,其实自从2012年之后,韩寒就已经公民韩寒向另外的角色转变了。
那一年,他饱受代笔事件攻击,同年ONE上线,开始像商业人物转变,获得某赛车年度总冠军,女儿小野出生。
直到博客走向末期,微博一再被打压,而他的赛车生涯也进入末期。
这时候的韩寒,开始晒娃,晒电影,谈娱乐圈,曾经的“公民韩寒”变成了现在的“国民岳父”。
如何解释这一切呢?
其实韩寒自己已经做出了回答——之前我向一些小伙伴送过一本他的书——《我所理解的生活》——里面韩寒说: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你创造了多少文化;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它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这跟我们所熟知的很多角色例子一样。
比如我的偶像许巍,大家都说许巍变了,信佛了,流行了,平和了,不摇滚了。
但从他们本身的际遇来说,这样的转变其实是合理的,顺其自然的,大可不必纠结的。
对这一切做出评价的绝大多数人其实不是他们粉丝,而是围观群众,中国最不缺的一个群体。
在围观群众的刻板印象里,这些偶像级人物就应该永远在某个领域里走得更远,所以当他们走上岔路时,难免遭到围观群众的评头论足甚至口诛笔伐。
聪明的韩寒懂得如何在时代浪潮下做出理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有想法的创业者在一步步打造一个优秀的个人IP。博客时代的“公民韩寒”是不必去做估值的,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一个巨大的“韩寒IP”,是无法估值的。
只是,此领域一个巨大IP的崛起,彼领域注定失去一个被读者长期信赖和崇拜的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