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超级个体#学习效率「55/56」
「见」
今天继续学习得到《超级个体》的一节课:好好学习,提高认知效率全攻略。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很多人甚至表示会终身学习。
好好学习是时代生存技巧。
怎样才能通过好好学习,提高认知效率呢?
1、极其功利地选择学习主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效率最高的领域,是那些“学了就能用,能解决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
在选择学习领域的时候,目的性、功利性再强调也不为过。
确定了学习主题,在遇到不同的学习资料时,我们如何配置资源呢?
2、极其功利地配资源
娱乐性的适合放松时候读;知识型的适合碎片化学习;而心智型的需要大段时间地思考、吸收、实践以及和高手讨论。
明确了配置资源之后呢?
学习一般最多的学习途径就是看书,那么如何看书呢?
3、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尝试先理解整体全局,然后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切入某个章节。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呢?
4、区分知识
知识有自己的源头,就是正在思考、创造和讨论的人;
然后就是忠实的归纳、转述、隐形知识显性化。把散落知识系统化的人,他们创造了二手知识;
接下来是增加了很多案例、故事、段子等传播点,同时也简化了很多知识点,使知识更便于传播,这就是三手知识;
最后就是阅读了三手知识,向其中增加了大量个人化观点以及情绪化表达的知识,这是四手知识。
我们可以区分知识了,那是不是每个人都一概而论的需要一二三四手知识呢?
5、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二手知识,但需要代理人
如果暂时没法直接读一二手知识,不妨找到各个领域你信任的知识代理人,看他们忠实的转述就好。
好的知识代理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源头,因为他们知道那才是力量所在。坏的知识代理人就自我封神,邪教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知道了如何选题、如何配置资源、如何看书、如何区分知识、如何学习知识,下面我们就需要知道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6、学习金字塔
从上而下分别是听、读、听加读、看别人示范、参与讨论、自己实践以及教会别人。
越是多感官参与的、越是自己深度沉浸其中的,记忆效率也越高。学习效率50%以上的,都是团体的、主动的学习。
为什么团体的主动学习和个体的被动学习差异那么大呢?其实就是隐形知识。
7、隐形知识
隐性知识和能表达、能写出来的显性知识不同,因为有很多知识是无法用语言精确地传达的,只存在于高手之间的讨论、实践、示范的“气场”之中。
唯一要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就是参与现场学习,亲身实践、体验场景、和高手站一起、言传身教。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顶级专家不一定是好老师,因为好老师是那些将隐形知识显性化的人。
具体的学习操作就是费曼技巧,检验学会的手段就是输出倒逼输入。
总之,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用,一切的进步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感」
这一节课的知识量很大,一时半会有点吸收不过来。
不过快速的浏览听过几遍后,在用手机看一遍,才有一个相对整体的印象。这个就是属于用了听和看的两个感官。上面又用了打字,也就是用自己文字的“写”又进行了一遍加深。这样子算下来就用了三种感官,听、看、写。
写这篇文章也是想以“教”的身份给大家讲述,无奈感觉自己还是没有想明白,所以前面的大部分都是引用。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毕竟有些知识真的“真传一句话”。
「思」
看到了好的东西我们都希望好好学习,比如这个通过好好学习提升认知效率的相关方法。
有些东西我们都知道或许和听说了,然而仅仅是知道和听说而已。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去践行,不用身体力行去感受,这样子我们根本无从知道相关的效果,又根本不会知道真实的样子如何。
这个也是很多人为什么“人云亦云”,因为这个样子的成本最低。
这节课一直在强调“极其功利,极其功利地去读书”,但我想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是“极其功利”,但是不是去读书,而是“极其功利”的去践行。
只看到了短期的“利”,只想得到快速的“成长”,无法容忍“延迟满足”的感受,无法坚持做很长的“准备工作”。
这让我调用起一段记忆: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我想很多人会像我以前的想法一样,用5分钟去想问题,然后就可以用55分钟去做,去试错。
即使我以前也听“爱因斯坦”说过,也就是现在我才意识到:有些“准备工作”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暗藏玄机”。
在这点上,慢即是快也很适用。
「行」
极其功利,极其功利地去“践行”,关于自己的目标、对书籍的阅读,对知识的学习。
践行学习做加法,尽量多感官同步,争取团体式主动学习;设计目标做减法,毕竟分力太多,无法集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