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
如何为年轻人打造有目标感的文化?
家校社联合,让社会更和谐,给孩子更大的支持。
一、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什么?
父母需要多带着孩子们去参与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公益组织,了解社会大环境,培养孩子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做一个积极的人,善待周围的人。
日行一善,积善成德。
二、如何培养孩子自信、积极的人生观?
1.想孩子好的方面,不要只盯着弱点去看。
想到了半杯水的故事,这一点我一直在修,似乎常常看到孩子缺点,盯着孩子不足的,更多是焦虑,其实真的要多觉察转念,一切唯心造。
不要总想着要怎么预防糟糕的事情发生,而是给年轻人向上向好的机会。我自己也是,比起担心糟糕的事情,不如想想我想要的美好生活,可以做些什么来实现。
吸引力法则真实不虚。
2.常常对孩子说最有价值的话:你能做到!激发孩子正向的心力,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自律。
说正向的话,自我超越了之后才会有成就感,培养孩子的自信。
当大人呈现给年轻人清晰且一致的高期待时,孩子会表现得最棒。
3.培养孩子多思考“为什么”?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思考的能力培养。推荐《微积分的力量》
4.正面的榜样,让孩子看有能量的成功的人是怎么成长的。买人物传记,放家里给孩子读。
目标感不仅是给孩子,更关乎我们自己。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应该要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清晰一些。清晰当下,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当下我们都是年轻人。给每一个年轻人一个机会,做问卷,开始做就是在梳理和思考。
所有的年轻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在此替代他们。
所有人只有在自己真正理解了,这个才算是他们自己的。
三、主流应该传递孩子们什么?
正面积极的,让孩子感受到这个社会很美好,我可以去探索,继而才是愿意去探索。让我产生了社会媒体的作用。为什么有些信息不能过度宣扬。凡事在于“度”的把握。
同时,不是一味说好,要发展性的看,孩子大些的时候,适当引导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多面性。历史、传记等给孩子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辩证思维。
四、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
孩子是自己的,不要外包。中正思维,家庭主导,学校是主体,社会给孩子全面多维的环境。
1.陪伴孩子用脚步丈量世界,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带孩子去看。昨天逛深圳博物馆,感触也很大,看到历代先民,千辛万苦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是一种激励和震撼。
2.父母要做的是:增力,减压不如增力,躺平,摆烂,是没有能量的表现。
孩子的现状压力比较大,40%高中抑郁症(学生1400万占比)上海抑郁症排名全国第一。
3.关注孩子的情绪,情绪好了啥都好说,和孩子建立正向的关系。态度=意愿+能力
4.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提升认知,真正的接纳。
感知回忆是否有无意识的挑剔、指责或改正?习惯性的保护“不要,小心”,更多是否定和限制,让孩子丧失信心和探索欲。
妈妈自己先安静下来,心静可愈三千疾。给孩子适度的空间,让她做她自己的事情。
5.尊重,好好说话,适度(说人话做人事)像对别人一样对自己的孩子。
要鼓励孩子努力扩大他们的学习范围,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学得更多。孩子们会在挑战中茁壮成长,并通过适度的冒险,学会以一种有能力、自信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
过往已去,现在已在,未来未来,把握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