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来自河南省的教育科研人员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举行了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的杨斌副院长,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周宝荣副院长,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新副院长前排就坐,会议有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培训班的班主任任奕老师主持。杨院长致欢迎辞。简单的开幕式结束后,大家在师大厚重的图书馆前合影。
上午为我们讲座的专家是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王越群教授。王教授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接受挑战 坚守职责 提升智慧”——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研员。他从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与任务,教研员专业职责与工作使命,教研员专业智慧与能力提升这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王教授上接最顶层的政策,下讲最接地气的基层教研现状,尤其是提起教研员目前的尴尬境界,缺乏培训的机会,丧失专业提升的机会;教研员沦为收收发发,抱抱送送的撞钟一般工作者,没有专业的标准,却又要去参加各类教学活动的评审,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专业化与经验化的挑战中,王教授告诉我们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接受这种挑战。
面对未来任务与发展思路,他呼吁我们教研员要尽快的转型,明确好教研工作新的发展思路,担负起教研员专业职责与工作使命。
在讲到教研员如何提高教研质量的时候,王教授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一定要有最根本的标准,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的需要,同时帮助我们理清了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教研员工作具有研究性、指导性、服务性、群众性、导向性、前瞻性等专业特点。
新时代里,王教授告诉我们优秀教研员应该具备扎实的教学智慧,超前的课程意识,广阔的文化视野,高度的哲学思想,倡导教研员队伍要有最朴实的敬业精神,最真挚的教育情怀,最有效的点拨指导,最巧妙的教学创意,最精彩的学识见解,最草根的行动研究。
王教授的课堂引发了我们很多人的沉思,很多人在思考:我们如何做合格的教研员。
下午,我们迎来了西安教科院的解慧明院长,感动过于解院长讲课的时候话筒除了故障,她没有坐下来用固定的话筒,而是站着声音放到最大给我们讲完全场,一个师者充满对受众的尊敬,这是大道之师。
解院长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变革。她从西安及西安教育概况说起,我们了解到西安教育名校工程的四种模式: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集团化。
她向我们介绍了西安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聚焦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深化西安教育名校+工程。通过四位一体“研究、服务、引领、指导”做好“评价、科研、教研、培训” 四项职能。八大教育实践中心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持续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助推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
接着,解院长谈到我们要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创新紧迫感,中国要办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解院长说到:“昨天的人,用前天的知识,叫今天的人,让他们去做明天的事”,面向未来培养人,培养未来的人。能深沉的感受她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前瞻了解。
在教师核心素养的解读中,她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价值引领、品格塑造,思维启迪。创新性的发展引起教育的变革,首先从课程变革开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
第一天,我们被激烈着,思考着……
当我们走近教室的时候,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的任鹏杰院长的幻灯片已经出示了:探索何为更好的教育——教育研究的价值省察与实践担当。任院长博古通今,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应该的角度分析,通过大量的案例传递给我们一个道理:教学生习得价值省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最好的师德,要帮学生习得首先须自己习得。在求是、求应该、讲道理的哲学层面上他告诉我们,就是基于证据的事实判断,基于评价的价值判断,基于诠释的逻辑判断。在了解了批判性思维之后,任院长指出当下教育有太多问题需要根究,尤其是核心素养的解读上与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省察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研究.写作主题上,任院长说创造性服务实践是关键。学生才是真正的焦点。
在传播.回应主题中,反思性担当良心是关键。
最后任院长呼吁:为了自己和孩子们的健全成长,为了国家和世界的健康发展,必须共同努力研究和实践真正的教育。
曹永川是一位对文件解读顺手拈来的学者,这位做了八年农民又去考大学的老师有超强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他讲座的主题是《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新挑战》,他讲得每一个案例都可以在国家下发的文件里找到具体的痕迹。他告诉我们,教研员不仅仅是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还应该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开拓者。他把自1952年到2003年七次教研员职责的划分变革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定位自己属于哪些年的教研员。
他从教研使命的历史回顾、教研员工作的新挑战、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结合文件和具体案例和我们进行了分享。清晰透彻,是一位真正的大家。课结束的时候,天色很晚,下着雨,曹老师打着伞去坐地铁,眼睛不是特别好,是什么让他如此努力和投入呢?是对专业的敬仰和对教育的爱。
第二天,我们被唤醒着,被震撼着……
《促进深度学习的整体性教学变革》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利平教授分享的题目。
这个高大帅气的教授不仅口才好,学问大,还很幽默。他以“度”开头造句,让我们自己寻找发现写论文的角度和方向。
袁教授从深度学习的所指与能指、教学变革的背景与意义、教学变革的理念与路径、教学变革的原理与策略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深度学习的意义所在。
分析了学习的三个层次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宽度学习,比较了虚假学习、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特点,让我们认识到深度学习是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用驾考通俗的解释了知识是科一,技能是科二,路考是能力,品格是科四的绝妙比喻。同时提到了其他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探索已经走到了前列,我们也不能落后的责任感。用一个独特的视角谈到中国的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问题解决、技术运用)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从“教学”升华“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将“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需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溶化剂,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普通高中课程设计路线图中,极有仪式感的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从而提到了深度学习是符合学生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让我们意识到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同时也通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认知,谈到学习理论的变革成为教学变革的基础。通过鱼就是鱼幽默风趣的让我们学到了建构主义的风格。告诉我们教学变革的理念一定是遵循以问题设计为起点,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体验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途径,以延伸拓展为保障,以教师辅导为主导。倡导了问题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打造了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这节课中,袁教授的讲授的五星教学模式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先聚焦问题,在激活旧知,其次是求证新知,接着是应用新知,最后达到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法是绝对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的。仔细想来,原来我也会用这样的教学法,只是不知道这就是五星教学法。最后袁教授告诉我们,一定要从深度的“学”转向深度的“教”。他告诉我们,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第三天,我们被感动着,求知若渴……
牛文明老师的课如同人一样实诚。真实的告诉我们如果想发表文章细节不要忽略。
在激情澎湃的讲课中,时不时加入一段冷幽默,让我们深刻的感觉原来写论文不难啊。
从洪灾中的81岁老人阅读,从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期盼,到世界文明互鉴,一切皆源于读书。通过梁俊、闫学这些人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阅读可以让我们站到更高的起点上去。这些都是阅读改变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通过《教学勇气》这本书,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幸福。教师在阅读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样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
牛老师不仅讲了阅读对于人生,对教师的意义,还谈到了为谁而读,读书可以防止自己成为一名庸师。在读什么的问题上,他从名师程翔、窦桂梅、华应龙对阅读的认知以及中国教育报推荐的书目。从经典名著、专业学科、报刊杂志都做了些梳理和推荐。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怎么读的问题。牛老师作为文学院的院长提到:专题摘抄和活学活用的方法。
在论文写作指导这一块的讲解中,牛老师就是一个段子手,以厚积薄发、找准方向、善思勤写、反复修改这几大绝招让我们找到了写作的方向。
吕远老师所授主题是《走近新高考做好大教研》从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教育情怀、做个科研型教师,关注学生素养,关注高考,关注说课,评课,评优,职称,这些都是教师们最关心的话题。在优秀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情怀中,吕远老师谈到了用心用才,爱心铸师魂,做与时俱进的学习型教师,同时局别教研素养和教学素养,他还告诉我们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同时要关注学生素养,尤其是学生应局别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是永恒不变的换题,吕老师也关注到了高考。吕老师说,作为教研员,关注国家的大众方针政策,教育动态和教育发展趋势。作为小学老师,要关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老师,聚焦到中考,高中老师,要关注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
第四天,我们沉思着,若有所悟……
走在陕西大的校园里,我们深深的感受着这所学校的古朴和厚重。在学校的博物馆中,我们缓缓行走在学校历史的长河中,深深被震撼,任何一种荣耀都有无法言说的努力。
五天,我们在书香校园里谈教研,话教学,说素养,论课堂,教授的精彩,我们的求知,时间总是很快。感谢给我们建立平台的省教科院。
回程的列车鸣笛了,挥手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