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的本质就是能量。
科学实验积累的上百万组数据表明,人的生命体会随着精神状况(意识)的不同而有能量强弱的起伏。
霍金斯博士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隐藏的人类意识图表。一个有关人类所有意识的能级水平的图表。
人类意识“能量”等级图表明,人这一生的成败都由自己的能量级别决定!
少数人的正能量,抵消大多数人的负能量
在人类社会,少数高能级的人的能量等同于大量低能级的人的能量总和。
一个能级 300 的人相当于 90,000 个能级低于 200 的人;
一个能级 400 的人相当于 400,000 个能级低于 200 的人;
一个能级 500 的人相当于 750,000 个能级低于 200 的人;
一个能级 600 的人相当于 10,000,000 个能级低于 200 的人;
一个能级 700 的人相当于 70,000,000 个能级低于 200 的人。
更加神奇的是,只要地球上有一个意识能级达到 1000 标度值的生命,他的正能量就足以消融全人类所有人的全部负能量,使地球人的整体平均能量层级超过 200!
科学家的测试数据显示,当今时代在地球上,仅有 12 个人位于意识层级700这一能量层面。
12 个能级 700 的人,相当于一个Avatar阿瓦塔(指道成肉身的神佛,如佛陀、耶稣、老子等能级在1000 的人)。
奇妙的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在每一个相续的时代,地球上都有等同一个阿瓦塔的高意识能量层级大师的数量存在,刚好和所有其他低能级的人相抵消和平衡。
也许,这是宇宙更高层面的一个安排,以维持地球的整体能量的平衡。这样,极少数高能级的人抵消了绝大多数低能级人的负能量,使得全人类的整体能量层级不至于低的以至于走向灾难甚至消亡。
科学家发现,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面,这个规律也是完全适用的。少数高层级的人的意识能量可以抵消绝大多数人的意识负能量。整个组织的整体能量水平取决于全体组织成员的平均意识能量水平。
因此,在一个组织中,高意识层级的人越多,组织本身的能量层级也就越高。组织成功的秘密法则是:一个组织成功的程度,取决于组织的整体能量层级水平。
如何达到高能量层级,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太忙的人,心也会盲,像巨浪里的一叶扁舟,辨不清方向。
唯有放慢节奏,静下心来,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特别平静的水面上的倒影,就会很清晰;人心特别安宁与平静,就会拥有辨明是非、看破纷扰的大智慧。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心很容易被纷纷扰扰的琐事填满,迷失了方向。所以要学会守静,多做些减法,“致虚极”方可“守静篤”。杯满易倾覆,空屋子才能被阳光填满。只有虚之后才能静,静后才能生慧。浮躁的社会,谁心若静,谁则胜出。
安静下来,凝气养心,冷静地想一下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静观万物,方可悠然自得;心思清净、与世无争,才能从容应对无穷变幻的纷纷世事;放慢脚步,胸怀静气,便能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亢也不卑。在守静篤致虚极的过程中,终有一天会明白: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所有的美好,快乐与幸福,都等待着心去发现。每天抽一点时间,凝神静观,以最纯净的赤子之心,来回味和感悟生命的美好。把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与自己灵魂相依互伴的人一起,平静的享受生活。
一个人若心起愚念,智慧就会消失;而若心起智念,智慧就会出现。简而言之即: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是什么?为什么般若能够应对得了四万八千劫?般若就是智慧,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这里专指:脚踏实地,认真求实,如实地去认知事物和万物本源的人生态度。
头脑与心分离,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
头脑中无数的欲望、过多的思考与无尽的焦虑,促使我们努力储备各种知识。
鉴于世间纷扰从不会断绝,因此人的内心往往都是动荡不安的。而杜绝外界干扰的最好办法,高级顿悟的活法,就是静心养心。
关于静、慧、智这三者之间的关联,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这样说道:“空生静,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从容生活,有何不可至,不可求。”
无论是佛家要义还是古圣先贤,历来都讲究养心静性。因为它们能够使人自然升起拒绝引诱的念头,让人不再过分专注于外物,转而关注自己的本心。唯如此,一个人的心才会达到静定,而这,其实就是“戒”最真实的含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当一个人心生智慧,颅内清净之后,他将不会再把注意力放在外人的观点和看法上,将不再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花团锦簇,只是为了让他人来围观并赞叹,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心生智慧
红尘之中,阴阳和合谓之道。头脑与心,双系统运作,相互关联、不可或缺。
人生的进步,除了通过知识滋养大脑,更有一个重要途径叫内心生发智慧。
六祖的开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王明阳的格物致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智慧,是在你内在深处生长出来的。
没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并非你缺乏智慧;而是,你太过依赖头脑及外界知识了。
人的头脑,就像一个上蹿下跳的猴子,从不受控制,从不停止。
它制造了很多焦虑、紧张、担忧、恐惧......让你杂念纷飞,无法专注。
佛曰:“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
智慧,从来都不单靠头脑知识的累积,它更是经由心静和心定而来的。
静定的过程,让你觉察自己的想法情绪,因何而来,为何而去,念念分明。
哪些渴望是怦然心动,是心的指引与召唤?
哪些需求是源于恐惧,是头脑的欲望与抓取?
当下跟随自己的本能和直觉,选择自己真心想要的,不论是学习、成长、蜕变或是绽放。
褪去沉重情绪与限制信念的外壳,重回生命本初的自在从容。
如《增广贤文》里说:“厌静还思喧,嫌喧又忆山。自从心定后,无处不安然。”
与道合一
西方的身心灵,引导人们爱、喜悦、自由与和平。
东方的身心灵,告诉人们善德、善念、善心与善行。
这一切的通道,都是引领人们从头脑入心,从心入神,从神入道。
脑,精明的大脑系统,逻辑思维强大,擅长总结与分析,懂得自我保护。
心,本能的直觉感受,身体的最高统帅,《内经》云:“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神,无形的精神活动,中医说“神藏于心,外候在面目”,产生神志活动的场所即为心。
道,宇宙运转的规律,事物背后的动力源,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道德经》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身心灵的单纯。
“道”,其实取法于自己,取法于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脑心合一。
既善用头脑逻辑和技术分析,又能用心透过现象回归本质;尽人事,亦知天命。
从因境而转心,合一到“内圣外王”,因心而转境。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合一到“看山还是山”......
生命旅程中,每时每处都有无数的欲望和诱惑,试图让你的心偏离正道。
而生命的真正目的,是内观觉知,静神定心,坚定地跟随内在指引走入道!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定神定,方能与道合一。
老子说,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
意思就是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心才会定下来,而只有在心定时,智慧才会产生,如此才能从容生活。
深以为然。
静,乃人生大智。
静,是一种笃定,自信,一种内心的踏实、充实。
在浮躁的当下,太多太多的人喜欢热闹,害怕孤独,总觉得一个人意味着被孤立,意味着失败,意味着不受欢迎,而被簇拥、被环绕、被关注,才意味着成功,才觉得倍有面儿。
其实,越是这样的人,内心越是空虚的,总担心自己被忽略,只有在众人的目光中才能寻找到存在感,只有在他人的环绕中才能获得成就感。
殊不知,依靠外界而获取的自我价值感,终归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消失,只有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强大丰盈,才有摒弃浮华的魄力。
所以,一个能够在喧嚣浮世中静下来的人,往往是一个自信笃定的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正如雪莱所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所以,成功,不是浮躁,而是静心、沉淀和积累。
静,是一种清醒,是一种智慧。
人,最怕在浮躁的时候做决定,不管在兴奋还是痛苦等情绪波动时,做的决定十有八九是不理智、更是不明智的。
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也深有体会。
当在兴奋状态,所做的决定通常过于草率,在慌乱的时候做的决定通常过于无章法,而在痛苦的时候所做的决定就往往过于悲观......
只有静下来,才能心思澄明,才能把事情捋顺,思前想后,才能做出相对比较正确的决定,所以那些厉害的人,从不在情绪头上轻易做出决定,越是有惊世谋略的人,越能在紧急关头做到静。
而且,人只有在静的时候,才会沉下心来,内观自己,反思自己,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才会不断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正如流传千古的老祖宗智慧: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是一个人的修养圣境,也是一个人提升自己最好的心法。
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特别喜欢《菜根谭》中的一句话: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每于此中,得大机趣。
意思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坐,每当这个时候,就感悟到时光的畅意、自在的乐趣,深得生命的真谛。
正如周国平老先生说的,原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万籁俱静的时候,是一个人最畅意自在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的做自己,任思绪飞舞,任心念飞翔,任灵感迸发,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舒服的做的自己,坐着,趴着,躺着,侧卧着......各自姿势,床上、沙发上、地上、阳台上、窗户前......任何地方,一个人静静的读书,一个人静静的码字,一个人静静的品茗,一个人静静的冥想......干自己任意想干的事情。
这就是静的魅力,让人如此欢喜。
记得王小波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在一个人安静在家的时候,有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听到敲门声,打破了一个人的静谧美好,又要开始一些客气无意义甚至虚假的寒暄......
的确如此,深有同感。
静,是每个人向往的心的栖息地,也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灵充电站。
结束语
一个不喜欢融入热闹的人,或是性格使然,而一个不能静下来的人,却是一种智慧的缺陷。
静,是人生大智,人生大境。
最后,愿你做一个如亦舒笔下的那个静静的人:
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在静中成长自己、在静时做决策、去静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