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今天听了一下这本,浩然正气之书,大丈夫气概。孟子身处百家争鸣的春秋后期,各家学说争斗很厉害,幸亏孟子振臂高呼,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孟子到处演说,辩论,有点类似犬儒主义的引人注目做法。
古人学书的顺序是,大学,孟子,论语,中庸。大学立志于学,孟子养成浩然之气,完善人格,修炼自己,论语扫洒应对生活,中庸把儒学提升到哲学层面。
1、 “民贵君轻”,民众是基础,也最为宝贵,社稷江山是次之,君主最轻。
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孟子认为人性如水,水有着向下流的本能,正如人性,总有着趋向“善”的动能,这也许就是人心智成熟的动力---爱,恻隐之心。梁漱溟先生说,人性,非已然、非未然,而是将然,是一个倾向。孟子说人性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倾向,这叫“人性善”。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孟子和孔子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孟子强调修养功夫,讲求修心,王阳明是得了孟子真传的人。而孔子更多地在传授扫洒应对的日常。
不动心、养浩然之气。做到不动心需要“养浩然之气”,不动心就是不为外界事物所左右,能够发而皆中节。
浩然之气,不能助长,也不要压制,因为一开始是很弱的,像小幼苗一样。我们要像对待刚发芽的小幼苗一样对待心中升起的浩然之气,要看到其顽强的一面,相信其自身的力量,一定能成长成其该有的样子,我们既不能嫌弃他现在弱小的样子,也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去照顾她,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不管不顾,甚至更不能打压指责。要顺其自然,用他的规律和需要去养护。
4、反求诸己,这也是孟子的核心修养功夫之一。就是向内求,不怨天不尤人,也不自责。
5、 “求其放心”是孟子所述的求学方法,也是自我修为的一种标准和追求。“放心”就是孟子在“浩然之气”中所言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问心无愧”。跟不动心相呼应,心动了,就把他找回来,直到心不会乱跑为止,不责怪,不放弃。
6、孟子之乐。孟子曾谈及“君子之乐”,认为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追求的人生乐趣是要做“大丈夫”,因为“万物皆备于我”,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宇宙万物又在人的身上得以体现,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孟子所看重的。
7、 “不虞之誉”就是过分的、没有预料的赞扬;“求全之毁”就是吹毛求疵的诋毁和评判。我觉得这里可以联系到非暴力沟通里面面对表扬的态度,要知道表扬具体是因为什么事情,不然就是溜须拍马,言过其实。对于批评亦是如此,自己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
要心存浩然之气,坦荡于天地间。不助长,不苛求,不打压,不回避。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仁就是爱人的心,不虚伪,不刻意,不交换
必有事焉,要在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不为也。
非功利,非刑罚,民重君轻思想
对原则的坚持,性善论,以及辩论的能力都非常精彩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另外我觉得孟子忽略了人是感性动物,有很多的非理性思维模式,是要充分考虑的,而孟子是要教导人们理性思考抉择,以理化情。
舍生以取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