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一篇童话,也不是亲子旅行的游记,而是我第二次运用儿童技能教养和教练的方法与孩子共同培养他的一个行为习惯。
想必有很多家长曾经和我一样,面对孩子每天晨间上演的“起床大战”头痛不已:以各种理由赖床、下床气、不肯穿衣服、把穿好的衣服再脱掉、来不及刷牙、匆匆忙忙塞两口早餐、父母催促大吼(多半是妈妈)、以最快速度运用各种交通工具飞奔向学校、请假不上学(实在没办法,只有如此)……
为了培养孩子“准时”这个习惯,妈妈设计了一个寻找青蛙村的故事,因为在他的众多绘本故事中,他最喜欢的是一只来自荷兰的青蛙------弗洛格。妈妈和儿子商量,如果他能够30天坚持准时到校,我们就去青蛙村旅行。
一起来找动机
目标设定了,如何才能让孩子主动地达成?这里,动机颇为重要。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仅凭家长的一腔热情或者威逼利诱,改变的行为也不能持久。
在大人看来,准时上班上学是一种规则,与他人约会时准时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准时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但这都是大人的逻辑,对于孩子来说,只有从他们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做这件事很重要,或者做这件事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才能自主地行动。
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捕捉那些与“准时”相关的“点”,然后加以引导,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带孩子坐高铁去旅行,告诉他要“准时”上车,否则火车就跑走啦;如果早起,时间充裕,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交通工具或线路等等。当然,更可以用开放式的问题问孩子:如果“准时”的话,有什么好处?儿子的回答是:可以第一个到班里选择喜欢的玩具,而且玩的时间比较长。
看到了吧?孩子和成人一样,有了动机,行动才会有动力。
开始行动吧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学前一周,我们慢慢把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到上学状态,让孩子选择了喜欢的闹钟铃声,提前一晚准备好书包、衣物等等。
开学第一天我们就提前几分钟到达幼儿园,这对于第一学期常常迟到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值得庆祝的。由于事先也和老师沟通了孩子要学习的这项技能,所以当孩子准时到校后,老师也给予了及时表扬,孩子对“准时”的感觉慢慢好起来了。
即时反馈很重要
约翰·伍登,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曾率领球队在12年里10次获得全美大学联赛的冠军。为了获得伍登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表明,在他下达的2326条指令中,6.9%是表扬,6.6%是不满,而75%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甚至每次说话的时间都不超过20秒,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
了解到即时反馈很重要,妈妈的做法是这样的:每天早晨,当孩子刷卡进园时,妈妈就立刻让他看APP里记录的刷卡时间,并鼓励他“你又准时了一天!”;放学回家后,如果当天准时,邀请孩子在日历上打个勾,多少个勾就表示坚持了多少天,数勾勾也成了孩子的开心一刻,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离去青蛙村旅行的日子一点点接近了。即时反馈有助于加强孩子对于目标达成的成就感,这种慢慢向目标迈进的感觉非常重要,它会增强孩子培养行为习惯的信心。甚至有几次在孩子赖床时,我们只告诉他:你已经准时XX天了,还有XX天就学会这个本领啦,我们就可以去青蛙村庆祝啦!孩子就迅速起床。
运用正向的语言
在培养孩子这个习惯期间,我们一直避免用“迟到”这个字眼,而是不断地强调“准时”,把这个词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孩子心里。因为我们相信,正向语言是激发孩子“想要欲望”的关键,而孩子是凭自己“想要的欲望”来自主行动的。让我们来看看正向和负向的激励会带来什么吧:
正向激励
向好的方向努力,向目标前进,快乐、喜悦、满足、主动
负向激励
摆脱不快的感觉,避免不好的结果,不安、压迫、控制、被动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测试:请观众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小象”,结果大家都在想象一只粉色小象。所以,在教会孩子新的技能时,要告诉他如何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停止做错误的事。运用正向的语言可以避免让孩子有被责备的感觉,而把焦点放在如何把事情做对上。
唉呀,又赖床了怎么办?
在培养一个习惯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倒退的现象,但即便如此,也仍然要把焦点放在他已经达成的事件上,而不要太纠结某一天他赖床该怎么办。这时候,家长不仅仅需要鼓励孩子,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所以,当孩子某天迟到的时候,我们让他在日历上空下来,即不打勾也不打叉,仅仅是计算30天的时候那天不计入。我们希望他知道,“某天没有准时”不代表他明天不会早起,也不代表他不能培养这个习惯,仅仅是某天没准时而已。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忽略做的不好的地方,而把注意力放在他做的好的地方,并长足地发展它。
庆祝还是奖励?
终于,历时一个多月,孩子达成了30天准时上学的目标,妈妈按照预定的计划安排全家去青蛙村旅行。
有时大家觉得,庆祝和奖励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庆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首先,它像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告大家孩子学到了某种技能;其次,它带给孩子一种仪式感,标志着目标的达成,对孩子和他周围的小环境都有积极正向的影响;最后,它也像一个转折点,意味着孩子从“学生”变成“老师”,可以教别人如何掌握这项技能。庆祝活动不代表孩子的行为没有后退,而是表明他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之后他可以有更高的目标(孩子从青蛙村回来,说:妈妈我已经准时30天了,现在我要准时109天!),或者开始学习其它新的技能了。
奖励更像是从外在获得的、控制权在他人手中的一种物质或者精神的鼓励;相比而言,庆祝是源于对自我成长的认可,就像在这个故事中,是由孩子主导,因为他的坚持、他的行动才让全家有了去青蛙村旅行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孩子本人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结语
儿童技能教养法的关键就是把孩子的“问题”当作待习得的“技能”,而教练式父母则是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何种理论,家长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时候,除了持久耐心、给予空间、因势利导、讲究技巧以外,最根本的还是尊重与信任孩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家长在期待孩子改变之前,是否更应该反思:我们真的相信孩子能够做到吗?我们能够尊重与接纳孩子吗?想让孩子改变,我们自己又准备做哪些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