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觉得,人与书之间也讲究缘分,什么时机遇到什么书,在什么时间看什么书,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
《山月记》这本书于我而言就是这样。偶然在知乎上看到“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琭琭为伍”这句话,很受触动,刚巧那天的一个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就是这句话所在的文章,于是查到这篇文章出自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读完发现太他么好看了!那种如感同身受般的心理刻画、如身临其境般的环境描写真让我脑洞大开,那种对中国历史故事的熟悉和改编,对人性的追问和洞见更让人击节叹赏。但我不想过多评价中岛敦的写作技巧,而主要关注他的故事带给我的主观感受。
从我最喜欢的几篇说起吧(《山月记》是由六个短篇、两个中篇一个长篇组成的合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山月记》、《狐凭》和《李陵》这三篇)。
1.《山月记》
这是一个可怜人的故事。隽才李徵不甘为贱吏、与庸人为伍,而力求以文扬名,不得,重屈膝为官并不得不俯首听令于往日所不耻之辈,内心憋闷以致发狂变成猛虎。他是可怜的,受制于困窘的物质条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以致痛苦不能自拔而丢失了原来的自己。
但是我不同情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变成老虎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迷失自我,其实是自己造成的。让我们把他和毛姆笔下《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做一下对比,他们俩虽然一个是诗人一个是画家,但是相同的都有创作的欲望,都有对艺术的追求,但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德的画风是这样的:“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由不得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这种创作的欲望已经深入他的灵魂,为着这个目的他甘愿抛弃一切,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并且动机是那样的纯粹,不为任何名利,不为取悦任何人,因此,他可以那么有魄力的把自己最满意最骄傲的作品付之一炬。他是幸福的。而李徵则是“我虽然想凭借诗作成名,然而并没有进而求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可另一方面,我又以跻身俗物之间为不洁,这些无不是我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在作怪”。结果是两头没顾上,官场方面,昔日被自己视作蠢物、不屑与之为伍的同侪早已遥居高位,诗歌方面,远比自己缺乏才华的人因为专注、努力而成为堂堂诗家,留给他自己的只有悔恨到不想做人了。
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天才、纠结人和一般人。斯特里克兰德是天才这种,而李徵则属于纠结人,用纪伯伦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又畏首畏尾”。不甘心是因为有些才华,自认不同于常人,畏首畏尾是因为自大、懦弱、懒惰、计较。清高自负又懦弱懒惰,不甘与瓦砾为伍,又对自己不自信而不愿意付出十分努力。不能做到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抛妻弃子、艺术至上,又不愿只为眼前的苟且而抛弃诗和远方,多么大的纠结啊!那么继续追问,这种纠结可解吗?
我认为可以解,首先也是我一直认为的,拥有才华本身就是一种殊荣,是最应该感恩的,要谦卑而没必要恃才傲物。其次,创作本身就有充足的乐趣,自己内心淤积的思想能得到发泄这本身就是一种酬劳。再次,要真正喜欢并付诸行动。希冀以诗扬名这无可厚非,但只有真正喜欢真正有激情才能乐此不疲,才能不懒惰不懈怠,然后重点要付诸行动,行动力加意志力,做什么事都不能说要完全尽如人意,但是还是要尝试要尽力要坚持,即使自己最后没有扬名立万也起码不会那么悔恨,试过了努力了也不会那么自责。
《山月记》告诉我,不要纠结,做不了天才,那就做一个坦荡豁达而又努力向上的一般人好啦。
2.《狐凭》
这是一个悲剧。有创作天赋的夏克靠源源不断的故事吸引着部落的人们,但是因为他的故事耽误了族人劳作并且讽刺了一些人而被怀恨在心,最后随着故事的枯竭,不会劳动的夏克被曾经是热心听众的族人们给煮了吃了。天啊噜!夏克可能是最早的作家或诗人,就这样因为不会劳动也不会讲故事就被吃了。
但是我不想批判族人的无知残暴也不想抒发对夏克的惋惜之情,而是想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要有自身的定位。也许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你能传授仁义道德,也许你不会长刀长枪但是你可以出谋划策。所以,作为当事者,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才能,做好自己就已经功德无量了。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要苛求兔子去游泳,也不要强求孔子去种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不也其乐融融嘛。
《狐凭》告诉我,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勇敢的做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要过分苛责。
3.《李陵》
这是一部内心戏。取材于史实,我不喜欢历史,看不进去历史类书籍,但是这一篇我看了好些遍,因为中岛敦太能写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给我一种他在现场的感觉,燃到爆!先看故事的梗概。李陵被迫带5000步兵攻打80000匈奴,战败被俘,后全家被汉室所杀,李陵诈降成真。这期间曲折是非,由诈降到真降,李陵的内心戏曲折连绵。李陵战败被俘后,司马迁因替他说情,被处以宫刑。受刑后司马迁的内心戏苦涩悲愤。李陵归降后被派去劝降昔日好友——苏武(对,就是牧羊北海边那个),面对志比金坚的苏武,李陵又是一场既羞辱又纠结的内心戏。
先说苏武,他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像雷锋一样的典型。无论怎么样的挫折、多么艰难的条件、多么大的诱惑都不能改变他对汉室的忠诚。这样的意志力是必须让人敬佩的。所以他很纯粹,他不纠结,他是幸福的。但是李陵就不一样了。他是纠结的,汉室那样对待他和他家人,而匈奴又是那么仁义那么厚待他,忠于国家的道义和残酷的现实使他处于两难的境地。无论怎么选择,他都不会幸福。但对我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最后说司马迁,在这里他是我的男神。在大家都落井下石或唯唯诺诺的时候,他坚定的站了出来,只为自己心里的道义和准则。身受宫刑后悲愤的追问,真的让人唏嘘。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啊,只是这种苦太让人难以承受了。这个时候凸显了使命的重要性,正是修史的使命支撑他活了下来。看这个故事,我很愤怒,很心疼,恨那种制度,恨那些小人,恨那种社会关系,恨对人性的扭曲,心疼这些正直的人,可是,仔细想想,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制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一个人都无可选择的得走进江湖,面对江湖。
《李陵》告诉我,是有一种叫命运的东西存在的,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