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一个会读书的老师,必定会带出一群会读书的学生。
于老师的课堂上,要么是范读一段文字,要么是范读一篇文字,无论是怎样的读,都给学生带来一种引领,不仅让课堂教学富有生气,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很有成效,省去了很多朗读教学的力量。
于老师课堂上的教学,每每在他进行范读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取的作用,能够让学生顿悟。
这让我想起来,我们学校我最欣赏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课堂上,对于精彩的片段,总是能够自己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进行朗读。
从于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到,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听到朗朗的书声,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让课堂上读书的声音多起来,这是从于老师的语文课上,得到的最大的收益。
三、品味语言前后照应的教学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是一种人文性的学科,通过它来实现学生对语言的品味。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这一点更为突出。
在《“番茄太阳”》这篇文章当中,在理解“番茄太阳”这个词语的时候,于老师带着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
“亲爱的同学们,作者为什么把明明的笑脸比作太阳?就是因为明明给他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好心情,像天上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带来好心情一样,记住,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书的味道在字里行间,你不仔细地读,不反复地去读,不用心去想,是体会不出来的。”
在这段文字当中,于老师明明确确地告诉孩子们,读书要前后联系,要在字里行间品味味道,要读出来语文的味儿。
在《望月》这篇文章当中,又是如何做到对语言的品位的呢?
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那为什么用“冒”呢?
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2个问题比第1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对了,所以说是“冒出了一个问题”。
这样的一个片段,于老师在告诉孩子们,也是在告诉我们,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
这一点,在《“番茄太阳”》中是直接说出来的,这篇文章当中,却是没有直说的,是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直接体会到的。
前后照应是语文当中,或者说是写作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这两节课例当中,对于前后照应的教学,一个直接点出,一个间接引领体会。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效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当中前后照应很重要。相对应的,在写作当中,前后照应也很重要。
这不仅是一种品味语言的方法,也是一种写作的方法。
只有找准了语言的前后关联,才可以对语言背后的意蕴理解得更加通透,才可以在自己的写作当中,运用得更加自如。
总结语
每一次读于老师的课例,课堂上对于读写的做法,对于语言的品鉴,总是让我非常感慨。
在这两篇课例当中,对于词语理解的教学,对于范读的教学,对于语言品位的教学,都在一次一次提醒我们,对于散文要如何教学。
综合起来看,散文教学的重点是语言教学,从词语到句子的品鉴,其实就是散文的精髓所在。
最开始的理解词语,到老师的范读引领,再到最后的用前后照应的方式品味语言,都是围绕语言展开的。
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优美的语言贯穿始终,抓住了语言的美,其实就是抓住了散文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