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加强预防疾病的意识,各种卫生组织定义了每年一些特别的日子作为某疾病“纪念日”,比如“3月3日全国爱耳日”,“3月18日全国爱肝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等等。你可知道即将到来的4月2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世界痛风日”?
说起痛风,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最早记载痛风,称痛风为“不能步行的病”,并指出痛风是富者的关节炎,而风湿则是贫者的关节炎。他认为,丰富的食物和葡萄酒与发病有关,并提出“体液论”,为后来探索出痛风的病因属高尿酸血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古代,痛风被称作“帝王病”,是只有王公贵族才易得的“富贵病”。《圣经》中最早记载亚撒皇帝患有痛风;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也因痛风致残,后来他将皇位传给了其子菲利普二世,谁想连痛风也妥妥地传给了他;在法国和英国皇家的历史上,也有多位皇帝患有痛风,其中著名的麦狄西家族中有两位皇帝因严重痛风不能执政或继位数年就死于痛风;中国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因饮酒过量而饱受痛风之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如今,大家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大鱼大肉已不再是贵族和富人的专享,痛风也就随之而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据报道,2017年我国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预计2020年,痛风人数将达到1亿。那么哪些人是易患痛风的高危人群呢?
1. 有家族痛风遗传病史人群
遗传可能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有痛风家族史、痛风家族聚集现象的人群,其痛风发病相对会更早、病情也更严重。如果父母一方患了痛风,子女有40%-50%会患痛风;若父母双方均患痛风,子女患痛风几率则高达75%。
我们知道,高尿酸是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和直接病因,而血尿酸升高与自身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人类基因组上有183个位点的DNA变异与高尿酸血症相关,这些基因通常在肾脏、尿道和肝脏中均具有活性,这反映了肾脏和肝脏在调节血清尿酸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篇文献《痛风遗传易感基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报道了载脂蛋白A等位基因ApoAI不同基因型与痛风患病的相关性,其中具有ApoAI-CIII-AIV基因簇XmnI位点等位基因型的人最易患痛风。看来容不容易患痛风还真是天注定啊。
2. 肥胖人群
肥胖是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的,也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俗话说“一胖招百病”,肥胖人群比正常体重人群更易患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胆结石、心血管疾病、痛风等疾病。没错,肥胖人群易患痛风哦。
肥胖人群的内脏脂肪过多积累,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过多的脂肪酸将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导致促进尿酸合成的酶类功能亢进,从而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另一方面,长期肥胖可导致肾脏血流量减少,这对肾脏是一种损伤,从而影响到尿酸的排泄。尿酸一高,自然患痛风的风险就高了。
3. 高嘌呤饮食人群
嘌呤在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就是尿酸,而20%的嘌呤来源于我们所吃的食物。一般将100克食物中含150毫克及以上嘌呤的食物定为高嘌呤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扇贝、虾蟹、豆类等,长期毫无节制地食用这些食物就容易使血尿酸水平升高,一旦血液中的尿酸形成结晶盐沉积在关节处就容易引发痛风。
最后,回到“世界痛风日”这个主题,为什么要定在4月20日呢?原来,成年男性正常血尿酸水平应小于420μmol/L,超过这个值就属于高尿酸血症,而男性患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因此就把4.20定为“世界痛风日”来提醒大众要关注自己的尿酸水平,尽量避免痛风。
遗传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只要我们能做到少吃高嘌呤食物、限制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就能降低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风险。别让4.20成为你的“纪念日”,赶紧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