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吹劲草 苍润含春雨
林耀琼
苏轼曾书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这句话不仅阐述了书法的形式和结构的美,而且升华到主观精神境界的美。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书法艺术精髓所在。纵观叶发礎近三十年的书法人生历程,他至始至终地遵循这条规律,契而不舍,并取得不菲的成绩和赞誉。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叶发礎墨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深谙线条的意义就在于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以及抒情的内涵。粗细、长短、顿挫、急缓的节奏韵律和审美观念在笔下的自然流露。至今,他感谢故乡的海,是那片海给予他对书法艺术的啟蒙。记忆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夕阳下的大海,波涛染成滚动的碎金;一望无际的沙滩,宛若铺开的仿古色宣纸,形影孤单的赤足少年枯枝当笔,将细碎的沙粒划出无数道刚柔相济的线条,直至海风吹起,夜色朦胧…。也许,当初这种日复一日的执着涂鸦,只是一种无意识的痴迷和玩耍,却将上天赋予的天赋激发出来。
叶发礎学书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从小在渔民家庭长大,地处偏僻的小岛,出过海、打过鱼、跑过船运,物质匮乏到能弄到笔墨纸是一种奢侈,只有难得的机会离岛到县城时,经济拮据的他只能购置一部分文房用品,常常将村委会的旧报纸占为己有,这也是一段佳话。我们可以从叶发礎自述文中窥见其学书的艰辛:自幼喜欢绘画,后涉书艺。学书初从颜柳楷书入,行书主攻圣教序、米芾、王铎诸象,兼习汉魏,增强线质。学书伊始,驻扎孤岛,信息闭塞,靠书信来往向全国诸名家请教,获益良多。当时虽然家里人反对,以为“不务正业”,但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且家境贫寒,靠省吃俭用购置文房,不久渐浮于凤城书坛,后经县领导推荐,请益吴乃光门下,面命耳提,明晰书理,信心倍增。
叶发礎告别家乡的那片海,一头潜入另一片墨海。“操千曲而后晓声,现千剑而后识器"。衣带渐宽人消瘦,三更灯火五更鸡,执着的钻研和努力,让他从众多的学书者中脱颖而出,并取得傲人的成绩。观其书法作品,其一是重气格,得古人之神理,纵心而不逾规矩,妄行而蹈于大方,思游乎其中,精骛乎其外,得其助而不为所囿;其二是严法度,中实锋逆入,裹锋落笔,提锋涩进,使转活通,曲直合度,转折以后锋作势,以求圆融又疾涩,得以血脉通畅,清刚隽逸,稚拙与苍浑;其三是识得势,正乃谓“情驰神似,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也”。正如其恩师郑乃光评说:叶发礎有熟练的笔墨技巧,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整体的墨法、笔法和章法,和谐而富有张力。在他从容驾驮中看到勃勃之生气,细微变化中感受精致之内质,不仅空间形式感强,而且在回旋自如中展现个性的动静和合,苦疾典雅,确立自我。
走进叶发礎工作室大雅堂,翰墨香味拂面而来。做为职业书法家,他带着一批弟子,教书育人,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倾囊而出。在谈及个人对书法艺术感受时,叶发礎如是说:不要满足于它的表面形状的像。我们要追根溯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书法是中国传统汉字通过特殊的手段,表现其音乐的节奏感,诗词的韵律美,舞蹈的造型美,更高层次上讲,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山高路远,攀上高峰可一览群山小,这是叶发礎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