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金融这一行里--当然--行业以外也有无数人的偶像是巴菲特,他的投资策略是价值投资,也就是长期性的投资,其实何谓价值,在普通人看来等于什么也没说。
巴老的收购和投资的重点在于风险控制,这是他走上巅峰的核心原因。
科技产业增长快、涨幅大,因此通常称为媒体的宠儿,也会是大众津津乐道的成功范例,但问题是研发出来被大众接受的成果,只有变成可消费或应用、实实在在改变了用户的生活方式的产品,才会产生利润回报,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诸多因素不可估量,可以肯定的是远远多出研发的因素,这无法把控的因素综合作用出商品化的结果。因此,巴菲特的策略叫“耐心看”,只收购成熟的、有商业化产品的公司。
我们说成熟的公司已经从研发当中走出来了,各方面的因素都在最大限度的表露出来,整体的企业系统、业务流程,展示出来能力和可靠性,与之相应的风险也就最低。而市场热炒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公司,虽然拥有潜在的增长空间,但这些看似巨大的潜在利润如果比起潜在风险,实质的回报率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巴菲特深谙金融的本质,就在于不对称的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当然也就没有利润,可以说各大高手的差距和可能达到的成就,就在于把握风险、利用风险的功力。
今天正好看到一组数据:2000年高盛有600名股票交易员,今天只剩2名,交易工作的99·99%都交给了机器智能,那原来那些曾经代表着华尔街荣光、繁华的交易员们现在干什么去了?还有什么工作可以让他们回复曾经的奢华?摩根大通去年上了一套COIN的合同解析软件,这个工作原来需要36万小时,现在可以在不到10秒完成,你没看错,算出来的提高倍数吓晕了我。德勤今年引入智能财务机器人,一个顶15个财务人员。
科技在飞速发展,以一种超乎绝大多数人想象的程度,我们并不是抵制变革,而真实的情况是巨变在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发生了,你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诺基亚就是极其典型的例子,而未来这样的故事会越来越频繁,巨无霸的企业尚且如此,我们个人呢?
世界经济到了今天已经不是一国一域的问题,似乎已经超出了所有经济学家的研究范畴,所有人、所有国家都在试错,最后谁会胜出,是国运、资源、科技、人心的综合博弈,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要论点:风险把控,也就是看谁能熬到最后,在科技并不是落后于一个时代的情况下,中国独步全球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人口就是两张王牌,当然打牌的持方我党从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的杀伐果断是最重要的依仗,这也是我自己坚定站在中国这边的根本原因。
人类发展是逆水行舟的过程,经济也是,现在的物质已经丰裕到了无法消化的地步,现存的问题已经是政治和宗教的人性方面的问题,人类还要向前发展就只能是解决现有世界格局中的贫富差距,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很清晰的划分出这么几块:
发达国家,已经是消费性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资本过剩,欧美国家都有阶层分化的趋势;
中国,之所以单独就可成一个板块,因为确实足够独特,发展中国家,但东部城市省份已经不输于任何发达国家,人口和工业独步天下,科技发展迅速,不少领域还和美国分庭抗礼,军事强悍,意识形态还是独一无二,人类历史上长期稳坐老大位置,跌下来后快速崛起重返巅峰,现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口,不管是政治形态、经济模式都在受世界瞩目;
工业转移的国家,像越南、印尼、泰国、罗马尼亚等有一定工业基础和地缘优势的国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因中国日益高企的成本而转出来的生意;
边缘国家,因为贫穷、战乱等几乎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比如非洲、中东、还有南美的一些国家,资本不去,工业也进不去,没有发展希望。
这么一看就知道中国提出来的“一带一路”大战略为什么能引发巨大关注并成为中国主导世界的大杀器,虽然各个国家利益不同、明争暗斗,但日子终归要过,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一带一路”就是借助于历史荣光为世界发展开出的良方。
你可能从经济、文化、政治、地缘、宗教方面随口就能列出“一带一路”推行的无数困难,每一个困难看上去都是那么的无可逾越,你是会知难而退呢?还是迎难而上?要知道,人类发展,不就是建立在解决了一个一个问题之上吗?
再看之前文章曾引用过的:“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重点在“操心也危、虑患也深”,这就是危机感,只有时刻保有敬畏,谨小慎微,才能通达权变,像巴菲特一样把控好风险,在机会出现时迎难而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