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看过这样的一部电影,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在黎巴嫩一个家庭里,生了很多小孩,由于无力养育,家里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正是上学的年龄而没能上学,出去做各种事情为了补贴家用,甚至是非法的事情。男孩的妹妹,估计也就十岁左右,他的父母把换取那微不足道的彩礼,把他的妹妹卖给了别人。
一个十二来岁的小男孩,拼命的呐喊,甚至抵抗,试图阻止父母的这一行为,但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能有多大的力量去阻止呢?不仅换来母亲一顿揍,还被赶出家,然后自己去流浪找工作,结果可想而知,太小了,没有人会要他。
在流浪期间,一个非法越境的女人收留了他,让他照顾她的私生子,度过了快乐的一些日子,但好景不长,由于女子被发现无证非法越境,被抓了起来。而那个破烂的小棚屋里只剩下两个小孩,小男孩不得已带着幼小的男孩出去流浪,期间利用非法手段赚了一些钱,他把钱藏在了小棚屋里。有一天由于生意被抢,还被揍了一顿,回到小棚屋时,发现门已经被房东上锁了。他的钱没了,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已经不能养这个婴儿了。
最后迫不得已他爸把小婴儿送给了一个做假证的男人,男人承诺把他送出国,但是需要证明身份的证件。然后回家准备拿证件的时候,听到它所谓的父母说妹妹已经死了。小男孩拿起刀跑出家,把那个取了他妹妹的男人杀了。在坐牢期间,他起诉了他的父母,理由是他们生了他。多么讽刺的理由,电影以小男孩为主角,以他的倔强和自立来狠狠地讽刺那个社会和他的父母。何以为家?何以为家?
看完这部电影,内心很沉重,这个世界一切美好来自于人,一切罪恶也来自于人。
虽然我没有电影小男孩的经历,但是似乎有着某种感同身受。而我对家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我曾经在我的文章《我从哪里来》里,记录过我的成长经历,其实从我内心真正的感受来讲的话,只有两个字能形容,那就是“漂泊”。即使我和外婆很亲,很亲,但是弥补不了很多的成长需求。这没有半点抱怨的意思,只是很乐观的自我分析。
即使有妻子和儿子之后,甚至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对家的观念还是很淡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喜欢流浪的原因吧,一个真正的浪子。
电影里,文字里,都看到过,听到过很多人都有故乡情节,而我掏出我的灵魂,审视了很多年,却没有发现故乡情节的蛛丝马迹。我对故乡的理解是,故乡就是已故的家乡,或者在我心里故乡从来就没有活过。
我的记忆里,只有那条泥泞的小路,一边是水库,另一边是稻田。我的记忆里的那个地方没有人,只有那条路、水库和稻田。没有人的地方还算故乡吗?
我渴望的乡野从来没有故乡的影子。走过一些地方,看到喜欢的就是我的故乡,也许不能用故乡两个字,就叫“地方”吧。也不能称之为“家乡”,有人说,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而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即使在父母身边,我还是有种漂泊的感觉。
在我的文字里,大多都是这样的:
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上走着冰冷的脚步,钢筋混凝土根本就没有记忆,所以走过的人并不能留下一点点脚印,也不会留下多少回忆,乡土气息永远是人们美好的记忆,流浪的感觉并不是因为身在异乡,而是因为被钢筋混凝土围起高楼并不能给我们心灵以呼应,拥有的只有疏离感。
为什么还在漂泊?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曾经的回忆,没有记忆,没有留念,只是在梦游。
就让他一直梦游吧,不要惊动他,据说在梦游的人,惊动了他,就会死亡的。在似梦非梦中剥离灵魂地走着,我不知道他是否能找到心灵和肉体的栖息地,就让他走吧。反正走过的地方只剩空气的流动。
全身上下,满是漂泊感。可能是这种漂泊感在心中停留的久了吧,流浪成为我梦中的梦境,成了我心中所念。什么东西在心里待久了也就成为习惯了,甚至成为了渴望,我可以把它称作“漂泊情节”。
我的简书名,从以前的“迟道”变成了现在的“迟道浪子”,这大概就是我心路历程的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