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创业导师协会第三届高校就创业高级研修班论坛上的发言(2018.1.24 贵阳)
生涯课程走进大学课堂已经十年了,十年里,各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职业生涯、就业指导与创业课程,举办各级生涯规划大赛,很多高校还开设了职业咨询,一批批的教师也在其中成长起来;而随着高考6选3的重大改革,职业生涯又要走进中学,生涯教育前移,体现了国家对生涯教育的重视,如此看去,目前以及未来,生涯课程都是一片大好趋势。
越是烈火烹油、鲜花灼锦,越需要我们在其中保持足够的冷静。作为一名生涯课程的教师和培训师,我在教学与培训的过程中,走过不少高校,接触过很多老师,大家反馈给我的,却并不是与大好形势相匹配的信心。生涯课程在高校的地位仍然显得尴尬:有的学校课时不足,老师们苦恼短短的课时讲不完丰富的内容;有的学校课时分割地过于零散,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几个课时,课程的体系性难以体现;有的老师对课程没有饱满的热情,上课只是出于学校的要求,或者评定职称的需要;有的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只是为了刷够学分,没有目标,每天浑浑噩噩。很多上课的老师都是辅导员,他们顶着管理学生和日常工作的巨大压力,还要备课,更要在课堂上与手机“抢夺”学生,每天压力山大。
老师们的苦恼我都理解,我的学校对生涯教育课程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了,课程设置有36个学时,下个学期从第一周开始,要上18周,整整一个学期,我们的课程体系作为建设标杆在全省推广,并且申报了全省的教改重点课题,除了课程,我们还设置了非常丰富的第二课堂辅助体系,比如生涯咨询、工作坊等等,效果也都很好。可即使这样,我仍然能听到一些刺耳的质疑声:这个课就是上个热闹,带着学生玩玩游戏,能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每次听到这样的质疑,或者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我都感到无奈,同时又觉得肩上的责任愈加重大。为什么生涯课程在走过了十年之后,仍然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仍然会遭遇无用的质疑?我想,这的确与我们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有关。
01 不能带着假设去备课
给大家分享一组2017年毕业生就业数据:
由就业质量反馈高校专业培养,82.93%的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是“自主选择”的,而对于本专业,88.15%的毕业生表示“很喜欢”或“喜欢”本专业。而关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调查,90.43%的毕业生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组数据给我的冲击还是挺大的。在生涯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将重点放在自我认知上,我们想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元化的职业世界,我们想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涯有很多的可能,我们不断地去鼓励学生探索自我、体验未知,甚至有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去做一个斜杠青年。
发现自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都没有错。只是我们在这样讲的时候,是否都不自觉地先建立的一种假设——这个专业不是学生自己选的,学生是不喜欢这个专业的。
事实证明,这只是我们的假设而已。我们的学生中,的确有听从父母、老师之命的,的确有不喜欢专业来的,但如果我们把这10%的困扰加诸在90%的学生身上,弄假成真,结果不仅解决不了10%的问题,还让大多数的90%更加迷茫。
而那些质疑的声音,其实也是关于课程本身专业性的一种发问:如果抛开游戏和形式,我们的课程究竟能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有效的提升与帮助?
课程的有效性,即如何通过课程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目前生涯教育的最大痛点。
而学生的行动力,是在有效性的课程前提下,学生顺势而为的结果。
02 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要想设计出对学生有用、有效的课程,必须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向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职业貌似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而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每年上课前,我都会给我的课程班级学生做课程调研,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从95后学生开始,在同样的问题调研中,我发现学生的回答由原来的“迷茫”,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对“职业”和专业的需求。
“到目前为止你在个人成长与发展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或困难是什么?”经过对137名同学的反馈,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专业学习”:不了解自己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与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对未来很迷茫。其次是“习惯养成”和“人际交往”。“你希望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收获什么?”排名第一的也是“专业知识”,包括了解自己的专业和专业的涉略方向,关于本专业的讲解,将来如何就业,如何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而“你认为什么样的课堂对你来说是高效且有吸引力的”,学生给出的关键词是:“与实践相结合”“不要空谈”“真实案例”“更多互动”“贴合实际”。
而一项专门针对95后求职过程的调查分析,因为没有接收单位而未就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没有接收单位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自身竞争力不足,所学专业需求太少,就业岗位需求与自己专业水平不匹配。
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和认可都是很高的。
我们的学生其实对课程有着很明确的期望,也有很明确的问题,作为生涯课程的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课程的有效性这个痛点,以专业为切入点,将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03 以专业为切入点解决课程痛点问题
对于职业兴趣,我们要建立一条兴趣与专业之间的通道,通过体验去培养专业兴趣,通过能力提升去强化兴趣,让兴趣焕发出强大的动力。
对于职业能力,我们要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专业技能进行有目标、系统性的训练与提升。
对于职业价值观,我们必须也有义务,将学生专业所需要的品质、未来对应职业的价值,以及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国家的建设大业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说教,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育情怀。
对于职业认知,我们可以发掘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专业教师、优秀校友、行业大咖、同学朋辈、招聘单位……给学生全面展示一幅专业和职业图景。
只有把生涯课程真正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让课程走在学校培养人才的大路上,服务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成长,那些刺耳的质疑声才能越来越少,我们才能真正迎来属于我们学校的生涯教育的春天。
04 坚持问题导向
最后,坚持问题导向,这是我在进行生涯课程教学与师资培训时一直坚持的一点。分享一个身边的小故事:大学的校园里除了老师和学生,还有一些别样的风景,比如我们学校:公教楼前的大黄猫、图书馆前晒太阳的小黑狗、还有洗月湖里的大白鸭。校园里有可爱的小动物,自然也少不了充满爱心的人。我们有很多的学生,每天会到湖边喂鸭子,给流浪狗垒狗窝,甚至还有人,做了这样一个鸟巢放在树上。可是整整一年,也没见有鸟住进去。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不觉地扮演了这个筑巢人的角色:我们很努力地花时间去备课,去上网找各种好玩的游戏,去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什么是重要的。可是,如果我们抓不住生涯教育的痛点,这些表面化、低水平的勤奋,学生并不会领情。就好像这个鸟巢,我们所努力给予的,是不是学生真的需要的呢?
生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你有什么答案,请以终为始去思考,永远不要成为那个放鸟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