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了一天,起来发发牢骚:
因为微信头像和微信昵称的缘故,给人心理初印象像是一位女生,经常会被说成是文艺。而在当面见到后,又觉得并不是那么的“文艺”,从而显出反差感来。
大一第一学期做了一门专业课的课代表,线下课的次数少,和同堂课的同学大多只是堪堪知道名字,不见其人,不知其声。到期末收交论文作业的时候,一位同学问我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自朋友圈看不出端倪来,当时倒也无甚所谓,之后的朋友圈里也偶尔拿自己的肖像图来整活,算是有个证据,想着再不会让人生出对我性别模棱两可的疑惑来。
今天和一家需要义工的民宿联系时,又被潜意识当成了女孩子,还是那种怯生生的小女孩,接着联系第二家的时候也出了类似情况。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在一开始被认作女生后,我之后的一些非刚性行为,譬如当和事佬或者在冲突时让人一步,可能会将人带回到那初印象,然后就可以听到“你果然像个女生”诸如此类的话,网络形象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体现在此处。后知后觉,似乎我与“纯爷们”一词渐行渐远了。
我不得不说这是个好坏参半的事,那些由此引发的不必要的误会不必再说了,而在一次次被人提醒的时候,我发觉男女生的界限也并不是那么的固定唯一,而“文艺”一词,更像是一种善意的表征,带着人们对某件事某种情感的肯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认同罢了,不同的人当有不同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