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绘本后感
成长,从人一降生那一刻开始便如影随形不请而至。在尘俗的观念里,人们往往对“生”的理解总是喜悦和褒义的,而对“死”的认知则是忌讳和岐义的,而对中间”成长“这一段,很多人都是无感或欠缺觉察的。而我个人则以为:生死不由人,成长可自控。
人生就象一本书,我们无权设计封面和封底,而中间的章节,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去书写。有人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她的长度而在于她的厚度,而这个厚度就是指成长的历炼。写什么、怎么写,完全操控在每本书的主人手上。《柠檬的滋味》和《一片叶子落下来》,让我们读懂了,人世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天使,她们均带着各自的使命降落凡间,践行自身的灵魂角色。这过程,有出类拔萃,有平庸之辈;有悲欢离合,也有酸甜苦辣。但只要是一条生命,都具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芸芸众生,每一个生命,既是一个个体但又融于宇宙大同中,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就正如有人喜欢高山大海错落,也有人喜欢小桥流水人家;有人渴望拥有波澜壮阔的人生,也有人希望过着平淡无虞的日子一样。互为理解和接纳,才会交织出多姿多彩的百态人生。认识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如此,无论人生中遇上再大的冲击与灾劫,也可视之为己身必经之路和必看风景,才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安然人生。
平等、尊重、悦纳是每一个人应该养成的最基本的行为修养;而豁达、开放、感染则是更高层次的情操境界。而这一切的源头,便是爱与慈悲。无论是生命教育工作者,又或是美好事物的分享者,在这方面,更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伴随着成长引出的另一个话题——死亡,也不期而至。人一降生,似乎就是奔着坟墓去的。无从躲避,无一幸免。《再见艾玛奶奶》和《化为千风》两本绘本,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面对死亡的那份乐观自若和泰然超脱。绘本中两位女主人公在临终前,均以不同的用心为自己的离逝做好铺垫,并以乐观的状态感染着身边的亲人,让死亡淡去的沉重的意味。艾玛奶奶理性的治疗、临终告别会和告别礼物等等,让她的人生智慧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程,散发出了最耀目的光彩,并将陪伴着她的灵魂超度极乐。《化为千风》的女主人公,则将自己对死亡的自白写成一首浪漫的爱情诗送给丈夫,把自己的离逝比喻成千风、阳光、小鸟、白雪、星辰......,并将每时每刻守护在丈夫身边,让生离死别变成了一个人可观赏并感受的另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幻化的观景和心情。现实中,对很多人来说,假如这种遭遇发生自己身上,可能是耗尽一生力气都难以修复的伤痛。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生离死别,看到的只是一个生命的完结和一段情缘的告终。几乎没有人,不会对另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感触。而悲恸过后,逝者已逝,生者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所以,良好的心理和美好的想象,能有效帮助生者舒缓情绪,及早走出低谷,重拾前行的力量。
人之生死之别,只是各自在于不同的空间和维度延续生命而已。佛门认为,生命是永续的,今生的完结乃来生的开始,每一个完整生命,都必须要经历三生三世的流转与洗涤才得以圆善。这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每个人对生死、成长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而作为敢为人先的生命教育者或乐观主义者,更需要的是平视和对等、学习和熏染。帮助人们认识“我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认识三世因果的真义,从而养成乐观豁达的生死观。珍惜当下,修好今生。让“死亡”幻化成一颗颗优美动人的音符,串起生命的每一个轮回,在人间、在天堂回响。
收笔至此,我想起了孩提时的闺蜜、想起了工作时的挚友、想起了相守20年的伴侣。他们都是正当青春年华时结束生命的。此刻,我想象着他们在天堂里自由自在安度其生的情景;我想象着他们俯视自己的亲人或营役或逍遥而由衷微笑的样子;想象着他们长袖善舞护佑着自己在乎的人的情景......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尽管此刻,我泪水盈眶,但我知道,这已经不是悲情之泪。
“以将死之心活着”——这是五年前我就开始对自己说的话。活着的每一天,我都视之为生命的最后一天。在正知正念的引领下依心而行,没有什么不可以去经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生命存在的意义于我个人而言是:不曾错过 ,也从末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