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享受呼吸-《六祖坛经》第十品付嘱品之读后感171005
——坛经第十品付嘱品讲述了六祖教弟子们如何讲法及临终前对弟子们的嘱咐的故事。
——讲法不失本宗,莫离自性
整部坛经围绕着大乘佛法的根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来讲述何为真正的明心见性,何为真正的佛法修行,如何以正知正见来修行。
六祖教授门下弟子如何讲解佛法,“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上述的讲法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的方式方法。以“对”讲法,让我们在每一个双关中体会每一对的建立都是相对的,都可以互为因缘,由此了悟佛法两边不立、中道不存的道理,并让我们透过对现象、法门等有相认知的背后去体悟真知的最高境界——万法皆为不二。
了悟佛法的万法归一、万法不离自性后,才能灵活运用,可谓大用无方,即“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可随缘应化,称性而说,做到“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
坛经第一品中“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的修行法门,即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一相三昧讲究随缘,顺境中不生贪爱心,逆境中不生嗔恨心;做事讲求初发心,认认真真、精进行事,于结果坦然接受、无怨无求;由此,才能做到“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才能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理一心而不乱。
一行三昧讲究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均保持纯一直心,“繁心永处那伽定”,以此任何地方、任何境遇都是净心的道场,都是人间的净土,成佛无需外求。
——正法眼藏,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拈花一笑的禅宗故事: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宗是以心印心的大法,五祖说禅宗之法,“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了悟真心,即得正法;自见本心,直了成佛;除去妄心,无心即通一切经法。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在本性是觉还是迷;佛在自心自性中,法亦由本心而生,外无一物而能建立;所以回归自心,自修自悟、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勿向外求才是佛法修行的正道;了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即通佛义,心即清净圆满。
今年《六祖坛经》的学习暂告于段落,感恩所有在我学习过程中给予无私帮助和支持的师兄及同修们,特别感恩缪老师的倾情指导。以后,我会每年不定期再读坛经,记录我的感悟和成长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