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南北上下游历过众多不同风格的文创园,感受也不尽相同,有感动,也有失望,有时似曾相识,有时眼前一亮,有时只是纯粹的无感。
做文创,尤其考验文创人对于文化和创意的准确理解和把控。
初到合柴1972,第一眼的最大印象是它身上独有区别于其它“同行”的标签——由监狱改造的文创园。而在游园过后的感触,正是合肥文创人身上那股工匠般浓浓的认真情怀。
合柴1972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前身为安徽省合肥监狱,曾用名合肥柴油机厂(1972年启用)。合肥监狱曾是安徽省内面积最大的工业监狱,合肥柴油机厂就是当年合肥监狱的企业称谓。
此外,在合肥柴油机厂之前,该址还有过合肥砖瓦厂、合肥二轮窑厂的历史(五六十年代)。2018年5月,合肥监狱整体搬迁至长丰新址,此处作为工业厂房的用途结束,并闲置。2019年10月2日,合柴1972正式开园。
特殊的背景,注定了合柴1972的与众不同。
由车水马龙的金寨路高架桥下的一个路口拐进来,穿过砖砌牌坊,在到达园区大门之前,会经过一段两三百米长的天堂寨路,道路一侧是园区外围,也就是之前监狱的高墙。走在路上,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墙面的涂鸦,立体绘画,拐角处围墙顶部兀立的玻璃房,企图“越狱”的熊猫,好像都在急不可耐地告诉游人墙里面的世界。
据资料记载,合柴1972总占地420亩,共有22栋老厂房,现已开放的一期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草坪面积约50亩。
按照国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流行观点,文创园大致可分为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都市型四个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合柴1972应该就是一个博物馆型的园区,即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
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来看看合柴1972的前世今生。
瞭望台(监督岗)
如果一定要在合柴1972内寻找一处标志性的建筑,无疑非这座瞭望台莫属。
瞭望台原用作监狱的监督岗,后用做仓储。监督岗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层砌体结构,主要承重构件为砖墙、砖屋面板,建筑总高度7.7米,总建筑面积约206平方米。
瞭望台由两层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屋叠置构成,密集的玻璃铁窗,镶嵌在红砖墙面,水泥斜檐,台基周围建有一圈约两人宽的人行走道。在上层圆屋里绕行一圈,园区情况应该都一目了然了。
瞭望台和厂区之间,一方“护城池”环绕在人行走道周围,不知是园区的故意布景所为,还是往日的旧迹。一水之外,坐落着时光展厅。
圆形的台,方形的厅,盈尺之地隐含着方圆的处世哲学。砖色暗哑,接近朱砂红,一圈一圈的砖面,像是光阴的年轮,展厅立面纯白,简洁,时尚。
新与旧,方与圆,红与白,在如镜水面的“斡旋”下,竟是如此和美协调。夜色更是一针催化剂。
曾经履行厂区监控功能的工作场所,如今已成拍照打卡人气爆棚的网红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家电故事馆
全称合肥家电故事馆,进入大门左前方即是,这也是园区内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室内展区。家电故事馆由老家电故事馆、智能家电展示馆、合肥情景街、手工艺品区以及图书城等主题区域组成。
从展品构成来看,家电故事馆与另一处的时光展厅是有部分重叠的。整个馆区与其说是家电故事馆,不如说它是一处揉和了作为合肥核心产业的家电工业的发展足迹与合肥百姓在上个世纪尤其是后半叶的生活变迁的综合性展馆。
合肥有着“家电之都”的美誉,家电产业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家电故事馆将合肥家电的发展历程,家电产业的发展脉络,逐层梳理,一一呈现。穿梭在故事馆里不同隔间和楼层,像是欣赏一幅巨大的“家电山水长卷”。
合肥,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台DV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黄山牌电视机,百花牌收音机,钻石牌电风扇。
每每见到这种十四寸黑白电视机,心中总有一阵要拧开它的冲动,期待雪花点点的屏幕上还会跳出那个遥远时日的出出好戏,也许,三四十年前万人空巷的《霍元甲》和《陈真》才是真正的网红鼻祖吧。
盒式磁带录音机。不管你是否喜欢音乐是否文艺,卡式录音机一定是你留在八九十年代记忆仓里的库存。在那个朦胧诗日渐式微的时代,年轻人的苦闷和彷徨,在这种笨重的机器里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放音,双键录音,快进,快退,暂停,卡带,掏带,清洗磁头...不要说你不懂这些词语的含义,只要你在那段岁月里年轻过,这些肯定是你当年每天必做的功课。
单盒磁带十来首歌的容量,对于今天的智能手机来说简直弱爆,但是丝毫不影响人们自嗨的激情。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在港台歌曲的“靡靡之音”中,在东次达次的disco鼓点上,在喇叭裤和蛤蟆镜里,找到了归宿。
缝纫机,餐柜,木箱,木盒闹钟,日常室内家具。
马蹄表,铁皮手电筒。
相信我,在那个年头,铁皮手电筒绝对属于一款实打实的家电产品。
电影院,迪斯科舞厅,都是城里年轻人高频光顾的场所。
照相馆,老邮局,明信片贴满了墙面。
永久牌自行车,三轮摩托车。
光线滑落在窗台上,滑落在木梯扶手上,时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逝。
合肥旧火车站再现。
还有那些关于火车站的碎碎念。
故事馆内,建造了一条蜿蜒的微型火车轨,迷你小火车绕馆一周,仿佛在时间的隧道里呼啸而过,竟引得大人小孩争相乘坐。
精致花铺,手工品店。
旧时商铺,儿时的味道。
陶永祥炒货,茂泰服饰,光华绸缎,瑞居祥,玉荣堂,顺福药堂...这些老字号应该都是独属于合肥的金字招牌吧。
流光在岁月这口大锅里翻滚,沸腾,冷却,残渣沉淀到了锅底。徘徊在家电故事馆的不同隔间,像是电影里的蒙太奇,又像是在平行世界的不同空间里进出穿行。
尊重历史,城市的记忆内涵于是变得这般丰满。
时光展厅
展厅位于进入大门后右手边附近,依然还是关于光阴的回放,关于合柴,关于监狱,关于合肥,也关于千千万万从那个年月里走过的人。
黑白电视,卡式录音机,收音机,这三大件必须再有一次。
打字机,方形机械闹钟,黑白相片。
把照片压在台面玻璃板下,就像把一大串钥匙指甲剪挖耳勺挂在腰间皮带上一样,曾是许多人无比钟爱迷恋的习惯。
台式铁页风扇,老式铁壳开水瓶,还有后来面世的按压式的“新潮”开水瓶。梅兰竹菊是外壳瓶身丝印图案的永恒主题。
唱片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期,这些都是奢侈品。
设计师煞费苦心,在展厅中段布置了一长排课桌,木漆掉落,边角磨损,书本随手摊开在桌面,恰逢一位老奶奶正在前排座位安静地看书,此情此景,是否又让你想起了年少时坐在教室后排穿过桌椅缝隙偷偷看过无数次的那个喜欢过的女同学?
此处应该有《同桌的你》的音乐...
记忆,可以温暖一个人,也可以温暖一座城。
或许,合柴1972想要聚焦的,正是记载着合肥这座从解放初期的凋敝小城一步步发展成现代化超级大都市的古城在时光里行走的印记吧。
而对于尤其是出生在60到80后的人来说,合柴1972又何尝不是一片珍藏着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点点滴滴的成长片段的后花园?
当代美术馆
园区内有一栋大拱券结构的旧厂房被改建作为“合肥当代美术馆”使用。严格来说,这栋厂房的构造变动不能叫“改建”,只能说“布置”。尽量不改变原有建筑的肌理和结构,是合柴1972文创园的核心理念之一。
美术馆的主体立面为红砖结构,墙面斑驳,黑影重叠,应该是车间生产过程中煤烟长期熏烤后的痕迹。
大跨度的穹隆,借鉴了双曲拱桥的结构,十几道主拱一字排开,宛如巨大的彩虹阵,横亘在两端纵向的钢筋混凝土横梁上。每一道主拱的两侧,分别设计有四个大小渐变的长圆形腹拱,几何美学和力学承重得以和谐地安排。
建筑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在东西建筑史的不同时期,建筑大师们曾有过精彩的争论。
美术馆内目前正在展出大量的字画作品,笔触细腻,行云流水,然而,在气势磅礴的红砖混凝土穹顶之下,我的心里只有砖和墙,大师们的精品杰作居然被我直接忽略...
“注意安全”的警示牌高高挂在美术馆内的墙上,仿佛在向游人昭示它作为历史见证物的神圣使命。
商业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一座城市到底应该保留怎样的符号?一座城市的记忆应该如何避免被推土机一点一点地摧毁?文化的延续,也许正是生命的力量的源泉吧。
岁月无声,时光有痕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在中国尚处于初期阶段,但相比较西方,东方文明对于文创园似乎有着更多维度的解读。
国内从“区位依附”和园区性质等方面对文创园进行四种分类: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以大学为区位依附、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
合柴1972属于第一种。
城市中废弃的旧厂房,宽敞,明亮,如果没有拆迁的规划,其更有闲置空间改造的诉求,也更有可能成为迸发创意的乐土。几何造型在时间流逝中被解构,建筑于是具备了自然的属性,人工与自然的对抗得到了缓解,建筑与自然交融和解。
感人的废墟意向,曾被日本著名建筑师西泽立卫描述为人类失去的乐园。
红墙,弧檐,铁杆,漆面剥落的木框,实体机油泵,轮轴工程图纸,所以关于上世纪合肥柴油机厂的回忆被一网打尽。
断壁残垣,瓦砾,废墟,发黑的苔印,记载着建筑在年光中的流变,树影疏落,岁月悠悠长。
岌岌可危的屋顶,居然还生长着几株绿叶灌木,梁柱破败,野花烂漫疯长,想必不是园区景观设计的故意而为。生命可以卑微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在卑微里爆发出倔强的张力。
烟囱高耸,水塔屹立,大屋顶下的刷白山墙上还残留着红日照耀的光,远处背景是现代化的居民高楼。新旧世界在同一空间里碰撞,总让人怀疑时间的流动是否只是人们心中虚无的执念。
“不断创新,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产品合格率100%”的质量目标,似乎还能让人深切体会到那个火热年代的豪情,原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深入人心。
石灰白墙面上依然清晰可见的“学法守法,重新做人”标语口号,监狱情况记录板上的手迹,背后是无数身陷囹圄之人的生命的狼狈和尴尬。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是监狱一贯的工作方针。
如果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有难以解开的心结,不妨找个机会,去这座曾经的监狱里看看,尽管只是一些场景的碎片,但并不妨碍有心之人寻找得以开悟的机会。
文艺,诗,我是谁
文艺小店几乎是所有文创园的标配。一个优秀的文创园,应该是一个集汇了革新和创意的地方,而多功能的公共领地,正好提供给人们一个聚会交流获取灵感的完美空间。遗憾的是,拥挤冗赘的商业店铺的布局在许多文创园里总是遭人诟病。
幸运的是,合柴1972对于小店在园区内的分布密度的设计,有着让人更舒适自在的方案,在融合了传统延续与现代生活的文创园区,小店只是点缀,不喧宾夺主。
咖啡小吧,冷饮小店。
夜。
光与影交错纠缠,藏着年华的温度。
直击灵魂深处的slogan,永远都是文艺气质的内容担当。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文化创意园,其中不乏真正契合了当地历史传承与地方特色的优秀园区,比如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但是同时,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似曾相识的“文化”,千篇一律的“创意”,哪怕是在环境迥异的不同城市的文创园里,也不鲜见。探其原因种种,诸如园区定位的模糊、对当地人文风俗的分析错位、软环境配套的缺失、千变一律的商业化套路、严重的同质化等等,无一不是扼杀一方真正特色文创园区的锐利凶器。
怎样避免“文化创意”被简单地定义?怎样避免文创园区里同质化元素过多的出现?怎样让文化和创意发生更大的化学反应?我们从合柴1972对于细节的把握和拿捏,对于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符号的继承,对于商业价值的适当留白和让渡,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我们在打卡凹造型出大片之余,是否还可以进入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如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一新生事物来说,在中国的土地上,才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成熟。
瞭望塔近处,一堵赭石色外墙,整面都是青年诗人叶三的诗——《晚间散步的遗产》:
因为此夜尚未命名
因为
灯管难以呼吸
一个
位格正在偏离
……
越过城市近郊的原野,意识
随着白天所见的,温顺小溪
静静地穿过玉米林
在围墙外面不远的地上
煜煜闪烁,消失在平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