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语文的“道”在何方?在各种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教育也免不了浮躁、功利的今天,探寻语文之“道”更有意义。带着疑惑和期待,在乍暖还寒的三月,我们远行灵宝问道。
第一天上午就是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他以三四十年的教龄告诉我们,教育之“道”就是“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即教育要充分发挥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他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培养成一个至真至善之人。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做了,并能坚守、坚守再坚守,就能让每一个孩子栽新枝、发新芽、结新果,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让心灵的土地蔚然成荫。魏老师认为的语文之“道”就是“自主”。“教,是为了不教”,在日复一日的500字练习的中,在一节又一节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完成听说能力的训练,让孩子们把想表达的听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最大限度的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韩军老师认为语文之“道”要重“人文”。他说“要关注人的语言性,也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语言是工具,也是人文,重视了语言,也就是重视了人文”,给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于是在《孔乙己》“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的呐喊中,他品出了人情的凉薄,读出了鲁迅先生“社会要温热,社会要回香,回归醇香,回归书香”的深沉呐喊,也给与会教师提供了别样的文本解读视角与方法。
六年前就听过贾志敏老师的课,他上完课后转身擦拭黑板的背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今天,他80岁的高龄,拖着病体,却仍然站在讲台上,他说“我要为语文活着,为孩子们活着”,彰显了一代名师的教育情怀。在他那里,语文之“道”就是“真”。“真”在朴素的衣着里,“真”在简单却不枯燥的生字教学中,“真”在字斟句酌的推敲中,没有什么技巧,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模式,有的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说真话,做真人”。贾老师就是在用其一生做“真”语文、“真”教育。
程翔老师的课更是给我以震撼。《爱莲说》由文意入手,在反复的诵读与步步的分析引导中,探寻文本的深度与高度,最终让孩子们成为周敦颐的同道中人,实现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一句读一句讲一句中,直指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能力得以训练,语文思维得以开阔。比如在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他说“学语文就要学会联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堆雪”就是刀光剑影、战马嘶鸣与角声震天,还结合繁体字“惊”,来帮助学生理解。之后,又引入美学观念,丰富学生的认知,他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阔的知识范畴,让与会老师深深折服。如果说贾志敏老师的课是淡水一杯,那么程翔老师的课就是浓茶一壶。淡水无香却质朴,滋养心灵;浓茶醇香而回甘,怡养身心。名师们方法不同,方向却同,那就是从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入手,重视书写和朗读,深入解读和挖掘文本,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花样虽多,却华而不实;重视拓展,却忽略文本;名为解读,实为讲授;张张幻灯片,吸引眼球,却忽略联想、想象在品读文字中的作用,如此本末倒置,偏离语文之“道”,谈何真正的语文素养呢?
“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教?”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的触及语文之“道”的根本问题。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吧。“大道至简”,不求形式多样,却稳如磐石,步步引导,深入挖掘,于不经意中引导孩子进入语文至真至善的境界。又想起魏书生老师反复说的《大学》里的那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让我们在内心坚守住这教育之“道”,不折腾、不懈怠、不浮躁,还语文一片净土,还教育一片净土,来一次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