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书有两本,一本是《西游记》,一本是《红楼梦》。我爱孙悟空,也爱林黛玉,所以就把孙悟空和林黛玉这两个形象潜移默化地套在自己身上,成了性格的两面,一面嫉恶如仇,一面又多愁善感。往往嫉恶如仇的一面能被人看到,内心哭唧唧、嘤嘤嘤的一面却不怎么显露。
我一直向往宝黛的爱情,认为来到人世间,最终极的意义就是爱人与被爱,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爱能超越“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因此呢,我爱人时往往很“努力”,很“认真”,很“用心”。比如手写书信表达情感,细心照料饮食,常常主动联系等。但作为朋友们眼中的“小太阳”,我也有阴暗面。但相比之下,总觉得朋友们对我似乎“缺乏表达、缺乏主动、缺乏关照”,我内心有些失衡。时常劝说自己要大度点,别比较,可越是在乎,越容易崩溃,总想跟他们“吵一架”。
我有一位相识二十多年的老友,五岁相识,相伴至今,也算缘分。但我们从小就吵架,原因无他,就是对方有了新朋友。我就从一开始的“生闷气”,到“哼,这朋友别做了”,再到“凭什么,我要去找她吵一架”。好在我这位朋友的性格与我十分互补,并不与我计较,只是会骂我太小孩脾气。
观察我对她的“情”,既有很强的占有欲、控制欲,也有痴、贪、我执三大特点。
痴:无明,看不清楚。不去换位思考对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只是从自己的感觉和喜好出发黏上去或者“友尽”。
贪:期待对方对我同样好,不,还不够,还得超越我的付出才行。我的心里“有杆小秤”,总要偷偷称一称他们对我的爱;如果感到不够分量,就会生起“你们都不爱我”的情绪。
我执:我想要的是苹果,你给我的是梨,那我就当你不爱我。但你要的是苹果还是梨,我不管,我只有苹果,你必须得吃。
基于这三大特点,我常常陷入“内心戏”中,上演很多小剧场,钻入很多牛角尖。
“为什么你对我就不能像我对你一样好?”
“她只是同事,你有必要对她那么好吗?”
“凭什么对外人就笑脸相迎,对我就吐槽你的不开心?”
如此在情绪中颠簸无常,让我这个“多情”的心很受伤。
学佛后,我开始反思自己。
第一,我的多情是对每一个人都多情吗?不是,只是对自己小圈圈内的人多情,对圈外的人却是“事不关己”,甚至态度冷漠。
第二,我对他们的多情是没有条件的吗?也不是。我的多情是建立在“我对你这么好,你也要对我这么好”“我以这种方式对你好,你也要以这种方式对我好”之上的。你给的是梨,我要的是苹果,所以我判定你不爱我,那我也不爱你了。
你看,我的内心住了一个“巨婴”,一个依赖他人、向他人索爱的巨婴。可从自利出发的爱,哪怕再努力、认真、用心,也无法到达我内心深处爱的彼岸。而我的这些十分可爱、十分宽容、十分沉默的朋友,其实一直在用他们爱的小船渡我到达彼岸。
绛珠仙草承蒙浇灌,便要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还是还了,可宝玉一生不过也是在红尘打个滚儿,为了解脱下凡历劫而已。
你看,我是个多情的人,这就是个误会。
既然是个误会,总要有澄清的时候。以后,不妨就追求真正的法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