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
你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遇到以下情景:会议马上轮到你发言的时候,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脸红口渴;发现别人在看着自己的时候,会害怕自己做出尴尬的行为被人笑话,所以恨不得在地上挖个洞藏起来;在有陌生人的社交场合,感到格格不入,浑身不自在;在电梯里遇到上级领导,却不敢主动与领导打招呼聊天;不满意自己的工资,但想到要去跟老板要求涨工资时,就因为紧张害怕而打退堂鼓……
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经历,说明你受到了社交焦虑的困扰。
社交焦虑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出现社交焦虑?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院医生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和帕特里克·莱热隆在《害怕陌生人》一书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
作者指出,根据持续时间和强弱程度,社交焦虑症可以分为4种主要类型:害怕和恐惧,胆怯,逃避型人格,社交恐惧症。
幸运的是,作为病态程度较轻的两种类型,害怕和恐惧、胆怯属于轻微的、正常的社交焦虑。害怕和恐惧持续时间较短,是因不同的场特殊场合而起,比如当众发言、会见有威慑力的人物等,并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胆怯则长久而且持续,胆小的人会在社交场合中压抑自己,所以他尽可能的逃避这些场合,通常表现为沉默寡言,过于吝啬微笑,而且不看对方的眼睛等。
相比之下,逃避型人格和社交恐惧症则问题严重得多,因为它们是两种反常的社交焦虑症,已经属于真正的心理疾病范畴。逃避型人格过度敏感于他人目光的存在方式,使人们错误地自我构建了逃避众多社交的生活模式。
社交恐惧症则是社交焦虑症中最为严重的症状,它的作用强烈,患者极端害怕当众发言,极力避开别人注视、与人对话的场合,这对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显示,50—70%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最终会患上抑郁症,他们固步自封、怀疑自己的能力,连正常的社交场合都足以让他们神经衰弱。
书中,作者分析了社交焦虑者的心理机制。作者指出,当一个人想要在别人眼中留下好印象,却又担心自己不能达标时,便会产生社交焦虑。
所以,社交焦虑症本质上是一种评估的焦虑,当事人倾向于认为,他在日常生活里的细微动作都在被他人所评估。他们会夸张地将各种事情的责任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喜欢放大负面事件,低估正面事件,还会错误地频繁使用二分法来进行自我评估。总而言之,社交焦虑症患者有着极端而痛苦的自我意识,我们太在意自己的问题,除了关注自身问题外,别无他法。
那么,社交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尽管研究者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不过作者指出,社交焦虑症的起因及缘由在当前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当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人天生具有焦虑基因。抑制行为会出现在大约两岁的时候,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是胆怯的,那么他们中75%的人在八岁的时候还会保留同样的行为方式。
在后天成长过程中,性别、学习、家庭环境、教育、创伤等因素,还会加重或减轻社交焦虑症。所以,当发现两岁左右的小孩发出了胆怯的信号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他去克服。比如,当着孩子的面经常与邻居、商贩们聊天,放学时与他同学的家长交谈一下(父母自己要成为善于社交的人);尽量经常邀请别的孩子来家里做客,过生日、聚会等(为孩子创造社交的条件);假期定期带孩子出去旅游(偶尔让孩子过集体生活);和别的孩子聊聊天,让孩子通过观察来模仿(鼓励他和别的孩子交往),等等。
如果发现你正在受到社交焦虑症的困扰,该如何去摆脱困境呢?
在介绍治疗方法之前,作者指出,是否接受治疗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人们常常对焦虑症熟视无睹,却不知道它后患无穷。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人们不知道应该去治疗,而是何时去治疗。
所以,作者给出了克服社交焦虑症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击碎某些人为障碍,如不认为社交焦虑症是问题、感觉羞耻或者害怕就医等,作者强调,社交恐惧症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严重,对于它的恶性后果需要引起重视;第二步是在1001种治疗方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种,书中介绍了部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第三步是着手进行治疗。
此外,在书中的第205页,作者还提供了一份小问卷,帮助读者判断是通过个人努力克服障碍,还是通过向专家寻求治疗来克服社交焦虑症。
书中,除了药物治疗,作者还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方法来缓解社交焦虑症。比如,养成面对令人生畏场合的习惯(不再逃避)、培养社交能力(更好地沟通)、认知疗法(换个角度看问题)等。其中,在培养交际能力方面,作者指出,自我肯定是培养患者社交能力过程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医生通常会选择一些患者不得不面对的场合,来训练患者的自我肯定,这种方法通过在团队治疗中相互支持、鼓励,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害怕陌生人》一书为我们解释了社交焦虑症的原因和基本原理,并为社交恐惧症患者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在该书的附录中,作者还提供了社交恐惧症和逃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提供了克服日常生活中社交恐惧症的简要训练方法。对于在社交中感到焦虑的读者来说,该书有助于了解自我,并从中获得摆脱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