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0 文:小华
加入育心,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习大家的分享,于是带动自己反思,反省。看赖老师的三大文集,里面有记录很多提出反对意见的家长的案例。对于一个事物,能不能接受是一回事,但是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枉自下论断,让自己失去了接触美好的机会。人生中,我们不是经常这样吗?
也许,人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一个本领就是自我保护,一个就是拥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在没有良好的人生态度的指引下,自己的判断力就会固步自封,从而与美好失之交臂。有接触育心而没有加入育心的朋友,其中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类:1.看到就怕了,自己从来没读过,那么难,孩子一定不可能的,这种人是最可怜的。自不知,还不给下一代创造机会。我在成长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如果能遇到可以成为自己人生导师的父母,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少很多遗憾。所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给嘉元正确的引导。多一些让自己成长的机会,给孩子作个积极的榜样。不要轻易的放弃接触新事物的机会。2.还有一种人,已经知道经典的重要作用,但是自己没读过,还是把孩子送去读经班。所谓术业有专攻,人家是专业的,自己别把孩子教坏了。这样的家长,是最不值的。因为他可能花了很多钱,也知道知识的重要,也真的想指导孩子,结果是花了钱,花费了时间,但是收效却大相径庭。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喜欢,自律性很强,结果是让人欣慰的,也恭喜这样的父母,一切都没白费。但是这样的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孩子自己不知道喜不喜欢,在读经班读一读,读给老师和家长看,但没有读到他的心里。因为家长心中没有,不懂,就会很少跟孩子交流,只停留在表面上,孩子也慢慢养成习惯,停留在表面,不会融入生活。最近听曾仕强老师的课程,他提出所谓的易子而教,是有前提的,自己能教的绝对不用别人,自己实在不能的才会让别人教。很多时候易子而教成为了我们推卸责任的借口,偷懒的借口。只要我们肯用心,读经典怎么会不会,何况育心还有各种网络课程。3.还有一种人,可能就是我这种人,肯花精力,认可国学,正在实践,但是践行的不是很好,但是有自己的方法的人。我也因为这样,晚来育心半年,现在想想很可惜!我最初在读《大学》时,对慎独的解读颇有微言。传统认为,慎独就是谨独,在独处的时候要更加的谨言慎行,守道,人在一个人,或在家里时就会“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格局太小了,认为《大学》是给大格局人读的,应该还有更高层的解读,应该是对自己独知的戒慎恐惧,分独知和独不知两种。独不知,要加强求道。独知,要去弘道。然而,在生活中,我没能独知,一直是独不知。这就造成了很多事情半途而废,最终落入所得知的《大学》慎独的最初解读。承认自己有惰性!也许最初的微词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弱点,想要逃避!既然,一个人不行,就找人帮忙!感恩育心,正能量的传递!在大家帮助下正面自己缺点,挑战自己。...4.再就是经济原因,我当初也犹豫。也许几千元做长远打算,的确不多,但是说真的也不少。现在的我没有收入,都靠嘉元爸爸,生活是要节俭的。但是再三考虑以后,我还是加入了。很多东西可以省,但是对自己,孩子,家庭有终身意义的绝不能省。对于嘉元的教育,我愿意投入,在下定决心请经典那一刻,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以上的剖析,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浮躁的社会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读懂自己的心。反省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慢慢改正。很多时候我们大人跟小孩子发脾气,就是倔强的不肯承认错误造成的,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孩子不如以前而苦恼,不如别人而焦急,是孩子变了吗?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关注点只在那一处,而且无限扩大,结果越来越生气和着急。其实只要我们心平气和想一想,孩子没有进步吗?哪一个人不犯错误,大人不会吗?大人有时可以用大喊大叫掩盖自己的错误,孩子就可怜了。嘉元经常说,他最不喜欢的就是我发脾气,而且与我约法三章。可是我每次也没有控制好。嘉元能这样在意,我发脾气一定伤害到他了,这绝不是我想要的,我必须改变。
这几天的育心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改变不是从孩子做起,而是从我做起。反省自己,勇于挑战,相信自己的能量,不要轻易说不,实践是检验的唯一真理,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生活中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宽容。如果有人跟你大发脾气,你会怎样?只有我们的孩子,忍受,并不断谅解我们?请不要过度消费这种信任和依赖,否则,有一天他长大了,大喊大叫是他,忍受的是我!不敢想象!
还好,意志力不强的我,有大家的帮助,反省自己并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