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其实我真羡慕这个仙气逼人的姑娘,从小就在鲜花丛里长大,却并不为它物所动,在自己的心房里种菊修篱,活出了自己独有的风韵。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名利场中浮沉,我们拼了命的向前冲,只为在人生百态中看清最真实的自己。但我们并不像张爱玲那般有天赋,小小年纪便声名远播,又在俗世中活出自我。
二十多岁,正处在人生的激流中,你是否拼了命的想要看清方向,却仍然感到正在慢慢的迷失自我。
02
阿雅是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双商极高,才艺双馨,是名播四方的小才女。而我就像用来陪衬红花的一片绿叶,无论多么的欣欣向荣,也鲜有人问。因为赌气证明自己不比她差,高二分科,她选择了群英荟萃的理科,而我选择了枯燥无味的文科。无数个晚上挑灯夜读,无数个夜里孤军奋战,每一个细胞里仿佛充满了战斗的血液。当我每次在年级名列前茅的时候,眼前却出现了阿雅在省重点中学获取奖学金的场景……
父母和孩子永远都是相爱相杀的冤家,妈妈总在我耳边唠叨别人家的孩子如如何如何。
如今上了大学,在一所普通的不为人知的外省大学,尽自己最大努力在学校混得风生水起。只不过想简简单单的做自己。做一个不用和任何人作比较,自由自在的自己,也是在陌生人群里闪闪发光的自己,不是那个一直生活在巨大光环下默默无闻的自己。
我并不是推崇英雄主义的自我中心论,只是认为在现在的条件下,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自己生活本质的准确定义和内心灵魂的确定居所。
03
世界文豪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在很小的时候便在写作方面初露锋芒,却一直不声不响,直至创作出他的代表作品《茶花女》,才变成了为人称道的小说家,而不是“大仲马的儿子”。
关于小仲马还有一个典故。是说小仲马曾因为给报社投稿时接连碰壁。于是大仲马献计说:如果小仲马在寄稿子时标明“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情况就会好点,但被小仲马拒绝了,小仲马说不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因为那样没味道。而后来小仲马果然凭借一己之力,一举成名。
笔者认为,其父子的文学地位在文坛上旗鼓相当。大小仲马虽然都从事文学写作,但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灵魂和向往,大仲马以其作品之多和史料之广而出名,而小仲马则热衷于自己的爱情与家庭,各有千秋。小仲马这么努力,向世界证明了他不仅仅是大仲马的儿子那么简单。
04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作为一个替代品而存在,电影《逆时营救》中就告诉我们为了获得这个唯一的生存权,所有的复制体都会自相残杀,只留下一个最强的获得在世界生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