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事物的阴暗m与其用道德说教加以掩饰,最终让人们去厌恶道德,倒不如承认它的存在?
今天在书中读到了一段话,对我的感触很深,我感觉有必要去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一下这个事情,另外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大家批判
其实在很多领域,都存在一些不是很好看的,但一时半会之间又客观存在的事,也可以称之为灰色区域。面对这种情况,与其用道德说教加以掩饰,最终让人们去厌恶道德,倒不如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把它摆在可以被世人监督的位置。
同样的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明
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们开始逐渐的从对资本家的崇拜转向了对资本家的批评中来,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在B站上面评论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是那些道德说教破产的一种表现,进而导致了”福报“这个词语在社会中对人们的影响产生了变化,甚至让人们开始对这个词语开始讨厌。
另外就是自从新冠疫情以来,以老美为首的一些国家,越来越不干人事,对我们加以无端的指责,进而导致”人权,民主,自由“等一些词语变了味道。
编辑搜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站在道德的高点上,俯视并对众生加以批判。
只不过任何时候道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在同一时代都会有不同标准,更甚一点,道德的制高点可以量化到个人,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对他人的一种评判标准,这种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必要再用另一套之乎者也来正名,直接去承认它,然后将其暴露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是最好的。
这里我并不是说道德的批判没有用处,而是仅仅只是说出了它的不适用范围,就整个社会而言,道德的批判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上都是有着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是在此由于我才疏学浅,以及本文章的议题是讨论一些”灰色地带“的事情,自然对”道德“这个词语很不友好。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当然有时群体也会出现错误,但和个人一样,这种错误的存在是客观的,可以去指责,但不是要完全的否定,就比如教员曾经说过”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编辑搜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别和民族是无法选择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否定一个集体就否定了集体之中的每一个独立的人。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否定了一个人,就否定了整个集体。
这也是一种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统一的两面性,不能因为科技的发展导致了杀伤力更大的武器出现而否定甚至阻拦科技的发展。
因为是人在使用武器,在使用各种的东西,器械,工具。但无论怎样这些东西都是过程而已,最重要的是,只有人才是目的。
试图用华丽的外衣来包裹邪恶的内在,无异于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但前提对面的关公是真正的”关公“,而不是李逵李鬼的不清不楚。
或许用华丽的外衣包裹邪恶的内在,这种行为在实践之中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但绝不证明这种行为就是正确的,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而已,有的一次就歇菜了,有的则策马奔腾,川流不息,就像是中彩票一样。
但人生只有一次,信誉也只有一次,但人类的数量又有很多,所以说就整个人类社会的集体宏观视角之下看,试错几次也无所谓。但从一个人的个人视角出发,每一个人都是竞争者之一,只有提高自己,避免触碰红线才是硬道理。
道德的使用,绝不是偶然的几次通过人与人性做抗争来改变或者是感化天地神灵或者是他人,道德的目的也不是限制人的发展,道德的目的是更好的将人际关系调整到一种更加和谐,舒适的规范性规则,道德这种东西一旦完全的凌驾于人性之上,就不再是”工具“了。
所以说在制定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和人性做斗争,尽量把不要考验人性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就像之前经常出现的那个面试销售人员的段子一样,许多面试者只有一个人捡起了那一个碎纸片,于是乎他被录用了。这玩意是竞争一个销售员还是面试一个保洁员?
所以说在制定运行规则中尽量的不要去和人性作斗争,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活的,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更重要的是有天性的。
在现实生活之中,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仅仅靠着宣传所谓的狼性文化和对员工只讲奉献而不讲薪水而成功的。就比如说是那些成功学大师,整天嗷嗷乱叫,但是却屁用没有,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根基,一颗没有根的树木,既是枝叶再繁茂,也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编辑搜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有马赛克
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一位名气很高的宰相--------管仲
编辑搜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这里我们稍微的说一下管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什么,这可是妥妥的唯物主义啊!这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唯物论中很经典的一句话:”物质决定意识“。那时管仲就知道治理一个国家不能仅仅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努力的结果,只有一个国家之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了,才能是综合国力进一步的提高 。
这又在冥冥之中暗合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且比他早了很多年,证明了我国精神文化的璀璨,,增强了文化的自信力。
当然他的改革决不仅仅只限于这一点点,只是由于篇幅原因,不能继续说明了,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专门列出一章讲解管仲改革的优势和其弱点。
我们再来看当时的另外一位君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把国家的成败兴亡完全归功于他自己,也就是“朕即天下”。
这种把天下兴亡皆系一人的做法实在有待于商榷,君王对了,整个国家就对了,国家就蒸蒸日上,君王错了,国家也会容易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