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90后HR小阿姨,觉得自己刚走出象牙塔也没多久,照照镜子脸上还有两颗倔强的青春痘证明我的年轻美丽。去异地参加校招,才恍然觉悟自己不再年轻了。00后上大学了,95后出来工作了。出于“人贩子”的职业素养,我垂涎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希望都能跑到我司碗里来。
年初统计入职人数,结果却不尽如意。
参加双选会的时候,我们的志愿者是一名在读大一的00后小姑娘,得知我们是从上海来的企业,小姑娘忽闪着亮晶晶的眼睛问我:姐姐你是上海本地的吗?
我说:不是啊,我也是外地人。
小姑娘很佩服的说:那你好厉害啊,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
一秒转化专业的微笑,亲切的问道:你是什么专业的,毕业了想来上海看一看吗?
只见她一脸无奈,我也想去,但是父母不会同意的。
继而,我发现这个小姑娘的问题,很典型。双选会加宣讲会,一天忙活下来,简历收了不少,后续跟进的时候,确定能来上海确实不多。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来自家庭的压力
“不为什么,就因为我是你爸”,这样令我们无法反驳的话,总能在一些长辈口中听到,因为中国传统式的父母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很少会尊重他们是独立个体的存在,汲汲营营的为孩子规划好一切,让你按部就班照他们的流程走下去。如果你敢有叛逆的想法,要脱离这个预设好的轨道,那你就不是个好孩子。
何况,这批95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也就构造了421的家庭模式。四位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就这么一个小宝贝,好不容易放个假,最惆怅的问题是该去爷爷奶奶那里,还是外公外婆那里,姥姥打电话说:宝贝啊今天给你做了你最喜欢吃的菜,这周过来吧。爷爷打电话说:明天放假了来爷爷这吧,你奶奶想你了。对于从小就被争来抢去的环境中长大,想离开这个由长辈筑成的小巢,孤军奋战的飞去大城市,会遇到多大的阻力,先不说父母,祖父母这个强大的队伍,就够招架的,你还没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爷爷唉声叹气的说你翅膀硬了,奶奶就已经开始抹眼泪了。可谓,刚柔并济,软硬皆施。
二、“奢侈”的稳定性
18年的考研人数238万,比17年高出38万,而这个数字将会只增不减,智能化的今天,社会在进步,求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多数应届生就业觉得高不成低不就,就拿我去校招的这个学校来说,考研和选择工作的比例几乎是五五分。除了考研,考公务员也成为应届生的首要选择,这批“粉红一代”们已经更趋向一种安稳的生活,父母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基础的物质有保障,很多人不用再和大家争那一块面包,因为那块面包不再是仅有的。
人工智能正在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无法准确预测会对我们的就业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北上广创业公司九死一生的局面,这让就业者们胆战心惊。考研,考编势必成为部分95后的首要选择,但随着人数递增,同时也加大了竞争。所以,稳定这个词对现在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求。
三、初出茅庐的迷茫期
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知道来到大城市自己可以做什么,这大概是年轻人的通病。前两年,我总爱劝别人,趁年轻要多尝试,总会有适合自己的路。可现在这句话我越来越不敢说了,因为社会的容错率变得越来越小,而试错的成本却越来越大。就像一个从事行政的人做了三四年到了主管的位置,因为觉得钱少想转行去做销售,要从零开始积累经验。做了两年发现自己不合适销售,还想再转回行政,这时候,你几乎又要从零开始积累。假如一个人经常尝试不同的工作,试问,一张简历工作经历都是三个月,两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的。作为老板,这样的员工你敢要吗。
人在不断得到反馈的情况下才有十足动力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以兴趣为出发点,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四、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容不下灵魂的纠结
有朋友和我说过,之前一直对上海很向往,后来看了篇文章说一女孩一年之内搬了五次家,和别人共用一个卫生间。还遇到过变态房东的骚扰,上班路程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再想想高昂的生活成本,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坦然告诉她,这里是魔都,它不仅有令人驰往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也有世态炎凉,冷暖自知。这是成人的世界,即残酷又美好。
她问我为什么要来一线大城市?
我的答案是:希望。它会给人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感觉,我可以去看各种涨知识的展览,享受相对平等的资源,结交优秀的朋友,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你想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你想清楚了。我们悲观一点去看,在这条路走下去最差的结果,你也能接受,哪怕来到上海辛辛苦苦拼搏了几年终于给房东换了一辆宝马车,自己仍然一无所有。把青春献给这座城市,除了成长和回忆什么都带不走的话,你也无悔,那就来造作吧。
如果你觉得对你来说,小城的日复一日让你觉得十分美好安逸,而不是枯燥乏味,哪怕守着小桥流水人家度过了一辈子,陪伴在父母家人的身边,能从平淡的日子里感受到真实自在。你能确定这就是你内心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在逃避现实,那你就尽管留在那里,享受大把的快活时光。
无论在北上广还是三四线,只要拥抱着梦想,付诸于全力,对最差的结果有心理准备。如果做好了这种预期,无论发生什么,只要比最差好一点,都足以让生活充满惊喜!
苏轼曾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也写到: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无非都是在告诉我们:走你想走的路,不要听别人瞎BB!
所以,亲爱的年轻朋友们,别人说的再多都是建议,而为这个选择的结果买单的只有你自己。
毕竟,这可是你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