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美】彼得·蒂尔【美】布莱克.马斯特斯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创新思维,并跨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启发读者思考创新思维的奥秘。其逻辑思维严密,而且富有哲学性,在思维方式上对我很大的启发。而且他所讲的每一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极其鲜活的实例作为佐证。下面,我将选取对我有极大启发的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彼得·蒂尔对于社会进步的形式有极新颖的看法,并由此出发,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境界分为三类,其简单而又严密的逻辑推理令人叹服。
彼得·蒂尔讲到,我们期待的未来是进步的。进步可以呈两种形式,一种是水平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种是垂直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从宏观层次看,水平进步即全球化——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是全球化的范例。垂直进步也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科技。因为全球化和科技是不同方式的进步,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存在其中之一。例如,1815-1914年间,科技迅速发展,全球化也迅速蔓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71年基辛格访华,科技发展快,但全球化速度缓慢。从1971年开始,全球化加快,而科技发展只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
以此维度去审视当代的企业,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经营境界分为三层:第一层境界:企业只是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有原型,工业流水线就可以让产品大量地复制生产出来。但产品有生命周期,市场有饱和度,利润空间也有限,这是典型的从1到n的过程,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只是企业追求赢利的过程。第二层境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因,因而可以与时俱进地不断进化,实现纵向的传承。比如IBM公司,早期主要业务是商用打字机,和今日的产品完全风牛马不相及。但创建百余年来,IBM建立的文化和制度基因是不断传承的,这推动IBM不断进化,持续创在商业的辉煌。不过这样的纵向传承仍然还是企业内部,仍然属于从1到n的过程。第三层境界:企业创造了社会基因或者思想基因,这可以跨越企业的边界,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实现横向的传承。比如苹果,它的成功远远超过了电脑或者手机单纯产品的范畴,影响也绝不仅仅限于苹果公司内部。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深深打上了苹果的烙印,这就是从0到1,企业创造的基因影响了社会文化和观念,乃至社会进程,这就是质变。
第二点,他对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进行了简单的宏观分析,并大胆而又严谨地推出现代企业发展当遵守的原则。其理性的分析对当今的新媒体发展具有极大的前瞻性。
20世纪90年代短暂而热烈的互联网热潮,其“非理性繁荣”引发了互联网泡沫,“从砖块到网络”的转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投资者又重新把目光放到了砖块(房地产)和金砖国家(全球化)上,结果造成了另一场发生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泡沫。我们获得的经验教训是:要循序渐进;保持精简和灵活性;在改进中竞争;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但是从近些年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来看这些法则的对立面可能更正确:大胆尝试胜于平庸保守;坏计划也好过没计划;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阿里巴巴的发展。马云创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也是在1995年,其专门给企业做主页。1999年,开发阿里巴巴网站,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迎接"入世"挑战构建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自2003年开始,为完善整个电子商务体系,先后创办了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天猫、一淘网、阿里云等国内电子商务知名品牌。而据我自身体验,开始用淘宝、支付宝等是上大学之后,学校周边的小吃摊位,各个商店,都在做支付宝的优惠推广活动,首单优惠,满减优惠等众多福利吸引人们热衷于线上支付。再到每年越演越烈的“双十一”大战,都是在营销推广方面取得了极大成果。
第三点,彼得·蒂尔对于企业成功的原因进行独到地分析,揭露这一事实存在却极其隐秘不被大众所发现的秘密。他讲到了垄断者与非垄断者的极大差异,并讲到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他们都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而获得垄断地位并取得成功。说理清晰,语言幽默。
以谷歌和美国众多航空公司为例,谷歌创造的价值少,但利润多,因为其在网络搜索领域无人可敌,只此一家。而航空公司创造的价值多,但利润少,因为有多家航空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在市场上,完全垄断和竞争在事实上存在巨大差异,而我们对两者的概念模糊主要是因为企业都从对己有利的角度描述市场,垄断者为了自我保护而撒谎,他们知道炫耀垄断会招致检查、审核,甚至遭受打击,所以为了继续不受干扰地获得垄断利润,他们会想方设法来隐瞒垄断这个事实,通常夸大(并不存在的)竞争。例如谷歌,如果将其定义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其在美国占有近70%的市场,而如果放到全球的广告市场,其只占3.4%。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2011年的国会听证会上做出的陈述:“我们面对一个极其严酷的竞争格局,消费者有大量的选择去获取信息。”将这个公关说法转成更直白的陈述是:谷歌只是大池塘里的一条小鱼,我们可能随时被人吞下肚去,我们不是政府正在寻找的垄断企业。而非垄断者把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对市场竞争轻描淡写。而市场是残酷无情的,垄断者在获得垄断利润的基础上,会考虑长远发展,而非垄断者就不行。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效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因此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第四点,在当今这个极力推崇竞争的时代,彼得·蒂尔却讲到一个公司要想发展,就应该回归内心,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做好自身,积累后发优势,才能经得住未来的考验。这一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发展不也是如此吗?
他讲到,竞争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例如刻意模仿,拿中国现今的各大旅游景点来说,在我去过的几个地方,武汉的户部巷,西安的回民街,恩施女儿城,凤凰古城等等,都是一股脑的仿古建筑,千篇一律的标注着民族服饰却大同小异的衣服,淘宝上都可以搜到的发簪手链,还有文艺情怀泛滥的涂鸦自画像等等,毫无趣味可言。所以我更倾向于欣赏自然景观或者参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
接着他讲到后发优势,规避竞争可以帮你打造垄断企业,但只有经得住未来考验的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例如创立一个科技公司,往往开始几年都是亏损的,因为创造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时间,所以收益会延迟。而未来的现金流是巨大的。而且书中提到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是首先占领小市场,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接着逐步扩大规模,例如亚马逊从最初的网络书店到现今书籍、电子商品、家居产品等综合的网络营销商,这其中会伴随着破坏性的创新,网上购物对实体商店经营造成巨大冲击,迫使其改变发展战略,以谋求生存。
第五点,彼得·蒂尔讲到不同的人对未来的看法,并形成四种组合,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和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并讲到当今中国就是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就当今中国发展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困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等方面来看,我认为他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一个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所以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当今的中国是便最典型的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美国人看见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便认为中国是一个自信能够掌握自己未来的国家。但这是因为美国人仍然很乐观,并以同样的乐观看待中国。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得还不够快。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他讲到中国之所以增长得如此迅速是因为它的起步基础很低。对中国来说,最容易的发展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已经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因为人口资源及环境压力,没有办法能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完全赶上那些最富有的国家,中国人也知道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仍执着地选择了这条有风险的道路。老一辈的中国人孩童时都经历过饥荒,因此展望未来时,总会考虑到天灾。中国公众也知道“冬天”即将来临。“局外人着迷于中国内部的巨大财富,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富有的中国人正努力地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出国,”这一观点在现实中的例子就是官员外逃,并将其家室移民国外。
而一个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只知道未来会越来越好,却不知道有多好,因此不去制定具体计划。他想在未来获利,但是却认为没有必要制定具体规划。而长期规划对企业而言是最重要的,乔布斯在1976年创立了苹果之后,他就意识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非倾听焦点团体的意见或是复制其他人的成功。
最后一点是彼得·蒂尔从我们所熟知的“马太效应”和“二八定律”出发,就公司的发展和个人的人生发展做出了指导。
他讲到公司的发展也存在这样的幂次法则或者称为指数法则,他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投资者,你之所以选择一份工作,是因为你相信自己选择的工作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会变得很有价值。
而人们在对于保证未来价值这个问题上,最普遍的想法是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但人生对于初创公司建立者和任何个人而言都不是投资组合。一个创业者并不能同时经营多家公司,个人也无法在众多领域成为佼佼者,而我们当今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则是同化,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过分地看重成绩,然后经过高考的一层层筛选,在选择专业方面我们仍是不能自己做主,每年都有大批大批的学生报考金融财会,然而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这一领域呢?又或者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做出的选择,将精力投入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中。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要仔细地想一想未来这件事是否会变得有价值。彼得·蒂尔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新的领域,在不寻常之处发现商机,这让我想到打车服务这一行业的急速发展,例如Uber的创立,在此前,几乎无人想象仅靠联系出行的人和愿意载客的司机能创造10亿美元的公司。
由于这本书的形成是由彼得·蒂尔的学生布莱克.马斯特斯根据其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所以在内容的连贯性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但是其每一章节的内容结构十分完整,逻辑严谨,并且引用了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极富感染力,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