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与人生哲学
如果不是以摄影为职业的新闻摄影师,一个普通的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他的人生哲学,至少有三点:总是发掘美好事物,以积极的视角看待人生;通过适当剪裁,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体验;适度“虚化”,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摄影是发现美
先说第一条。摄影,是一门寻找美的学问。拍照片,总是要拍一些美的照片,供自己,也供他人欣赏,获得愉悦。要拍出漂亮的照片,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美,学会审美。不懂得美,很难拍出漂亮的照片。懂得美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美,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发现美的能力。
佛教唯识宗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河大地,这是基于“阿赖耶识”的根本性。王阳明讲“心外无物”,是想突出“意之所在”,重点是构建意义世界。世界那么大,我们看到的,总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受观察的角度、主观意识、个人偏好、技术手段及人的心态等的限制,人看到的世界,往往是他想看的世界,也是他心中的世界。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因此,每个人的山河大地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
大千世界,既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丑陋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把眼睛只盯在丑陋的事物上,看到的东西都是丑恶的。生活中见过一些人,就像监理工程师,整天找毛病,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监理工程师找毛病,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大千世界中找毛病,那只能使自己,有时还会使他人,徒增困扰。
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在沙漠中,一瓶水剩下半瓶。乐观者说,还有半瓶,悲观者却说,只剩下半瓶。面对同样半瓶水,乐观者和悲观者的人生体验截然不同。所以说,看问题,观察的角度和人的心态很重要。
也因此,摄影时要发现美,眼睛就会盯在美的事物上,也会从美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人生。这种人,对待人生,也就会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对事,也会更加宽容和包容。
二、照片剪裁与人生舍弃
再说第二条。照片拍好后,一般还要进行适当的剪裁。所谓剪裁,就是在现有照片的基础上,重新构图,将一些不需要的元素去掉,以突出主题。拍照时,尤其是旅游拍照,时间匆忙,很难有时间仔细考虑构图。这时,重新构图就很重要。有时,环境中很多不需要的景,硬是挤进了你的镜头,也需将这些不速之客请走。后期剪裁,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法国卢浮宫的镇宫之宝,断臂维纳斯,有人认为,断臂,影响了作品的美。艺术家们,设计了很多方案,想帮维纳斯把这断臂续上。人们最后却发现,还是断了臂的维纳斯最美。
其实,人生也需剪裁。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为何会如此,不如此又会怎样?恐怕很多人不一定深思过。大家只知道,房子要买,而且要大;车子要买,还要面子;孩子要补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审视,进行适当剪裁,也许会带来更好的人生体验,也许,人生会更加精彩。
三、摄影虚化与人生境界
最后说说第三条。一张好的照片,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需要拍得清晰锐利。当然,“数毛党”除外。拍摄时,往往利用光圈、焦距等手段,将某些部分、某些元素,故意拍得模糊不清,以便突出焦点,或者更好地表现层次。这种处理,一般称做虚化。显然,虚化与剪裁有所不同。剪裁是将多余的部分去掉,虚化是将不重要的、作为陪衬的、或者无法除去的部分故意拍得模糊。
经营人生也有点像拍照片,并不需要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很“清醒”,都很聪明。有时糊涂一点,傻一点,未必就是坏事。有一种人,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很“聪明”,精于算计。这种人,如果从优化的角度看,他总是在局部最优附近努力。另外一种人,大事聪明,小事糊涂。这种人,即使没有大的成就,也会显得大气、洒脱,面对问题从容,而且真正懂得人生智慧。孔子不是也曾说,“吾与点也。”从优化的角度看,他是在全局最优附近用功。所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生活中有两种人显得糊涂或者说“傻”。一种是极精明的人,为了某种目的,故意表现得“傻”。另外一种就是人生目标明确,又能“放得下”之人。前一种人政商界比比皆是,不多讨论。后一种人,对一些蝇头小利,不愿多费精力,以免干扰人生的主要目标。在小事上的糊涂或者“傻”,很类似摄影中的“虚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用它描述摄影的三境界,也很贴切。人生境界有多种说法,总体而言,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尽管“有我之境”又可细分成“小我之境”与“大我之境”,但一般认为,“无我之境”为最高。“虚化”,在某种程度上,可提升人生境界,甚或使人渐入“心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的洒落境界。
总之,摄影,和一个人的人生哲学确有某种相通之处。或者是摄影影响自己的人生哲学,又或者是自己的人生哲学,使自己爱上摄影。庄周梦蝶,谁人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