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良知,便是敬畏,稳当快乐,便是洒脱。凭良知而行,心中自当坦荡而无牵挂,才能实现真正的洒脱。也正如此,王阳明力行的遵循良知,使得他最后临终时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佛学和儒家最根本的区别是,同体与厚薄。佛学讲究众生平等,而儒家思想认为,对人要有厚薄,对自己的亲人要比普通人要好,对人要比对动物好。所以有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王阳明也认为只求同体,而无厚薄不可取,故而放弃了对佛学的修炼。
龙场悟道使得他感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与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自得”如出一辙,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成为圣人的心体,但很多时候被私欲蒙蔽了,所以要进行次第修行,祛除这些私欲,因此有了要致良知,知行合一一说。
致良知就是在能分辨真我(本心真体)和假我(习气私欲)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
知行合一,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也就是你不仅知道要怎么样去做,并不由自主地把它实践在行为上。这才是真知,然而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知道很多道理,却未能把它用在实践当中。
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层障碍,把致良知给贯彻执行下去呢?
这便是修行,人最大的困难挑战就是惯性,这个惯性就是我们不警觉的状态,所以“致”的功夫就是要从警觉开始,有了警觉以后,就需要靠良知去判断事情,所操益熟,这便是修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