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田家》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是物候类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明:“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 大意是说这个节气,中华大地春雷乍响,冬眠的昆虫都开始出来活动,万物复苏。故又有,“春雷响,万物长” 的说法。
惊蛰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哲学著作《淮南鸿烈》中的二十四节气记载是目前可考的最早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惊蛰在历史上开始不叫惊蛰,叫启哲,到了汉景帝时期,由于汉景帝讳为"启",为了避讳而景"启"改成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始称惊蛰。唐以后,又有反复恢复启蛰,到大衍历再次称惊蛰,沿用至今。
古时,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花始;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鸿。”古人描写惊蛰景象的诗句也很多,最为著名的当属人教版小学课本中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描绘的就是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的景象。(注:仓庚,即黄鹂)。
惊蛰时分,主要习俗有吃梨、炒虫、驱虫、食懒龙等。吃梨主要集中在山西一代,寓意离家创业;炒虫是在南方广东一代;驱虫习俗各地都有;老北京旗人在惊蛰这一天食懒龙等。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古人通过经验总结的在此气候时令适合养身的习惯。吃梨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老北京旗人食懒龙是讲究“春夏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