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读后感
这一周继续拜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文集》。本周的阅读内容是《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变个小孩子?小孩子有什么好变的,那么小,又什么也不懂,让他们按照你说的去做的就行了。可真的是这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读这篇文章。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前面还有一篇《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开篇就讲: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我相信,所有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抱着“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的初衷去的;但是,你的教育就真的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吗?
孔子一直强调“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的去引导教育,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但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个别老师教学时,刻意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你若还抱着上面开始时的观念,你必然就会如文中“糊涂先生”一样,“冷眼中又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倘若,真被文中两首“糊涂先生”的诗说中,那是多么可恨的一件事啊!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变”成个小孩子,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才能真正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每当看到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急着上前发火,是不是可以先心平气和的跟他寻找错误的原因,再一起想办法改正呢?当遇到孩子课下调皮捣乱时,不要着急生气,是不是可以和气的说明这样行为背后的危险严重性,让他真正明白危害性,而不是只是制止行为呢?试想,一个孩子不皮,他还是一个孩子吗?一个孩子的想法不天马行空,问题满天飞,他还是一个孩子吗?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只要老师能够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个孩子的生命都会获得成长和发展,甚至是创造奇迹。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放下架子,忘记年龄,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子”,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行列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应该保持童心,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孩子的心灵,发现他们生命深处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