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看完这个故事,你能学会件事情:1,工厂管理;2,做吉他。
张三是个吉他爱好者,自己闲着没事能弹几首小曲儿自娱自乐。他特别喜欢米国鸡婆森公司的蕾丝泡电吉他。他考上大学那年,思密达国人在北方某省开了几家吉他厂,而湾湾人则在南方某省开了几家吉他厂。那一年,李四,王五进了思密达人的厂里打工,赵六,钱七进了湾湾人的吉他厂打工,周八则托关系,进了南方某省的国营吉他厂打工。本来大东北之前也有国营吉他厂的,但很早之前就倒闭了。
张三是学管理的,可是毕业后他先是做了5年销售工作,国企,民企都干过。那一年他干够了销售,打算找个外企学习学习管理经验,于是他进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岛国工厂,经过半年的培训之后,成了一名生产管理干部。而在这一年,李四和王五已经把思密达人做吉他的技术学到了手,各自拉了几个人利用家里的土地和房子,开起了自己的吉他厂。李四打自己的品牌,而王五则仿制鸡婆森的吉他。而赵六和钱七也学会了湾湾人的做琴技术,看到做吉他这么赚钱,也忍不主心动,二人凑了笔钱,拉上亲戚朋友,合伙开了个吉他厂。那个年头开吉他厂真的是赚钱,只要做出来的东西像个吉他,能弹出声来就能卖掉,没人会挑。此时的周八在国营吉他厂早以混得风生水起,积累了不少资本,头脑敏锐的他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拉上厂里两个志同道合的,又掌握资源的同伙,一个吉他厂就开起来了。不管是李四王五的厂,还是赵六钱七周八的厂,那时都不缺人,思密达人和湾湾人的厂为这个行业培养了大量熟练工人。
张三在这个岛国工厂一干就是5年,这期间,鸡婆森公司在鲁省设立了家自己的工厂,米国老板找了自己一个熟人,是个思密达人,来管理这个厂。这个思密达人又找了一群思密达人来做管理。
李四的厂做出口订单,也算是红火,厂子不断扩大,多的时候有七八十人,王五靠山寨包括鸡婆森在内的国外牌子,则是赚的盆满钵满,据说前多的要用麻袋来装。而这期间,不断的有人从思密达人的厂里出来开自己的厂,甚至有在李四王五厂里干过的人,也出来自己开厂了,没有钱买设备,弄点小电动工具也能对付,没什么能难倒这些勤劳智慧的创业者。一时间,几十家吉他厂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本来已农业为主的小镇上生长起来,有工厂就有需求,配套产业迅速跟上,做设备的,做配件的,作周边的,做物流的,只要吉他厂需要的,这里都能买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厂大多走上了‘品牌路线’,所谓品牌路线,就是山寨国外大品牌。个个都赚到了钱。
此时的南方,也是差不多的情形,不断有人从湾湾人的厂里出来或单独或组团开厂,个个订单满满,生意红火,周八的厂以做外单为主,甚至发展成千人大厂。这些人自己都不清楚,怎么老外对廉价吉他的需求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