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誉王
誉王,萧景桓,窃以为,梁帝其实最喜欢这个儿子,因为他的性格和梁帝太相符了,虚伪阴毒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有些憨厚的太子和他站在一起,简直秒成渣渣。
这种状况,也导致了太子为了保住自己储君的位置,不择手段,往他不适合的阴险狡诈的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一句话: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整个大梁朝堂污秽一片。
这是多么悲哀的情景,而梁帝却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找到了驾驭群臣的方式。
而誉王也沾沾自喜,自认为能够与太子斗成旗鼓之势,便是聪明,离那个九五至尊之位又进了一步。
“那我是什么,大棋子生的小棋子吗?”
直到最后兵败被擒,他才恍然大悟,他这一生不过是他父王的棋子,不过是一场荒唐的笑话,他的父王从来没有想过传位于他。
聪明反被聪明误,他难道从来没想过他父王鼓励他与太子争斗的原因,没想过,万一还是太子继位,他在朝堂上该如何自处。
他以为他聪明,他觉得他聪明,他斗得过太子,可是梁帝何曾把他当成继任者来培养,何曾珍惜过他的羽翼,他不过是拿了块誉王吃不到的肉引诱他,让他失去自我,失去判断,一步步走进对帝位的执念中,让他身不由己,被梁帝控制。
黄维德这个演员,演的太好,演出了誉王的聪明、算计、狡诈多疑、贪婪、虚伪,特别是最后兵败被擒的戏,演的让人动容,也圈来了许多粉丝。
然而,终究,他还是败了,因为真正居高位者,要眼界开阔,要能决断,而他这两点都缺,如何能上位。
他与太子斗的时候,眼中就只有一个太子,只把眼光锁定在如何剪去太子的势力,如何获得父王的宠爱,获得资本,继续和太子斗。没有想到后面,梁帝扶持他跟太子斗争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若是他失败了,他将如何自处。
他看不了太远,只着眼于眼前一城一地的损失,这样的人,终究成不了气候。
而且誉王的私心太重,私心重的人,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在一开始他被梁帝利用,后来被般若利用,被梅长苏利用,最后被夏江利用,等到所有的价值都被利用完,他也就没有活的希望。
回头看去,他这一生果真像个笑话。
而不够决断,则源于他的疑心重,疑心重的人,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
比如兵围谢玉府的那一次,梅长苏已经将所有一切都算计好,他只要听到里面有声响,冲进去,抓人就好。
偏偏连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也做不好,他总要等里面尘埃落定,他切切实实能获得好处,才出手,而谢玉是何等人,决断之快,不亚于梅长苏,他立刻派府兵请来巡防营的人,只迟疑了一时半刻,场面上的局势立变,若不是有言阙,最后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梅长苏一定在心里感叹,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而最后叛乱时,他拥有绝对实力,竟然不猛攻,给了梅长苏最初的缓冲时间,高手过招,其实争的也就是这旦夕之间,只要给了对手一丝喘息的机会,便是置自己于死地。
他这样的人,若是生在小富小贵之家,应该还是能成就一番作为。
可他偏偏生在帝王之家,站在朝堂之上的,都是高手,一着不慎,就是满盘皆输,迟疑的那一时半会,便是他的死地。
誉王没有梁帝的扶持,不要说斗不过谢玉,他连太子都斗不过,因为扶保太子本身就是大义。
太子只要立身正,就算愚蠢些,也是稳妥妥的一代天子。
所以我觉得不管有没有梅长苏,誉王都会悲剧,梁帝绝没有一丝一毫传位给誉王的心思,否则他不会培植誉王与太子相争,因为他不管是赢还是输,誉王都输了,忠君爱国之士不会站在他那一边,即使他登位,要洗白,也要花很大的代价。
还有人拿誉王与曹操相比,说他们有共通之处。
如果是按三国演义中抹黑曹操的描写来看,确实两者有共通之处,但可惜的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
若曹操单纯只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人,我相信他走不了那么远,也无法围聚那么多有才华的人帮他。
就算退一万步,他像誉王一般腹黑,可是终其一生也未登帝,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他知道一旦登位,他就是不义,会被天下万民唾弃。
而誉王却没有一丝一毫这方面的顾忌,在朝堂上和太子斗得不亦乐乎,这样的人,不是太过愚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