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
羽化成蝶
Bodiless Lacquerware
金鱼缸,盆内黑漆漆,水不见底,鱼儿红白相间,活灵活现,游在上方的鱼儿,优雅地摆动尾巴,鱼鳍,仿佛游丝可辨.
而潜在水底的小金鱼,则略显暗淡一些。然而这一切,皆是“幻象”,这仅仅只是一件漆器,盆内无水,也无鱼。逼真的“活鱼”,让猫也看走了眼。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件看似“厚重”的器物。拿在手上,竟然轻如菊花。这就是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是在中国古代“夹纻”技术基础上,经过技艺改造而制成。所谓“夹纻”,就是用泥或石膏塑胎,将夏布贴于胎上,再用漆反复涂刷夏布。
清朝一个叫沈绍安的漆匠,在修补一个破庙牌匾时,发现木头全都腐朽了,而用漆灰麻布做成的底坯,却完好无损。
于是他大胆创新,将这种近乎失传的“夹纻”技术,改造后,用在了漆器上,“脱胎漆器”就此诞生。
整个塑胎和脱胎的过程,工序复杂,多达上百道。刷漆、阴干,干后还要填补洞孔,反复如此。
为了防止漆变色,从取材开始就有所讲究。刷漆时,为了防止变色,经常要手不停止地工作一整天,饿了,也只能让旁人喂食。
通常一件半人高的漆器制作,要花费一个多月以上,而且整个过程要耗费巨大精力。
最后一道工序是髹饰,即给器物纹饰。常用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彩漆晕金、嵌螺甸等多种技法。使之变成色彩瑰丽,耐用而坚固,轻巧又不失庄重的珍贵器物。
福州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堪比菊花轻的“化蝶仙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并一直享誉世界。
ntsRcYA�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