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产品拥有2.8亿月活,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活化石,引领过货币基金普及的浪潮,与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紧密相连,同时也占据着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你会想做些什么?
可能你会说,“躺着数钱啊!”没错,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也会这么选。
但是任何一个真正拥有这个产品的人,都不会那么选。
在增长引擎稳定转动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打算躺下数钱,可能新的浪潮会把你一把掀翻,寻找新的信念和方向永远都没有错。
支付宝看看自己拥有的用户体量、征信数据和交易行为路径,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希望建立关系链的“集五福”,希望建立社群的“校园生活”……然后被一次又一次地冲上了负面舆论的浪潮之巅。
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又有哪家的产品不需要这么做呢?即使是归为APP之神的微信,也在不停寻找着新的增长、追寻着新的信念飞跃。
稳定的增长引擎意味着业务的成熟,也意味着业务的停滞,一个求发展的公司,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百度在O2O、金融、AI上的殊死搏斗,腾讯用“连接”不断扩张的疆土,Facebook强推messenger希望复刻微信,Apple在iPad和AppleWatch上的拓张,莫不如是。
当一项业务成熟的时候,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新的增长引擎毫无疑问是最低成本的,许多商业化也在这个阶段进行。
小红书作为海淘攻略社区,转型海淘电商就相对平缓,同样的模式下厨房也在尝试,把生鲜和菜谱无缝连接,这也就是所谓的社区+电商,是最常见的“用户增长”到“用户付费”的信念升级道路。
在乐视,一个类似GoPro的项目是放在乐视体育下面进行的,原因是该项目的目标用户和乐视体育的现有用户重合度较高,咕咚运动也有类似的思路,手环的后继乏力让他们希望尝试把存量用户导向他们的线下业务。
淘宝也在花心思做内容,爆款淘宝二楼是淘宝已经尝试过的众多冗杂头条和feeds里的一股清流,但他们希望能够获取更多在线时长和新的消费产生场景,也是为了给自己原本平稳的电商增长引擎升一升级。
转过头来看支付宝,也不过是希望在关系链、社群方面拓出一片新天地,退可以为自己原本健全的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曝光,进可以通过庞大的用户评估更好地产生用户间的合作关系(比如玩票的到位…)。
当然到目前为止,支付宝做的真的不太好。在年初集五福活动的时候,我还觉得这个活动不能一棒子打死,它的成败在于后续的产品跟进及运营引导,但后续的表现真的是……
至于这次的圈子是不是能够真的建立起支付宝梦想中的“有信任感的网络社群”,我并不想再去听那阵阵骂声,只想等着看支付宝的后续表现,社群永远都是需要强运营的形态,而马云爸爸从来不缺运营人才。
无论是歌颂微信的人,鼓吹自己和身边人都不用微博的人,还是狂喷支付宝的人,都不过是淹没在中国7亿网民里的小小尘埃而已。
再说了,哪个产品经理没有一个社群/社区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