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意指个人的行事风格和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在生活中常说要和三观一致的人交朋友,找对象要找三观一致的人,甚至很多人和父母子女产生思想冲突无法沟通,这种常说的代沟也是三观导致的,可见三观对于我们每个人有多么的重要。但三观终归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人的性格和脾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活的积累,身边事物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是可以改变的。三观正面的有勤劳拼搏,善良有爱,勇敢无畏,好学上进,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律,对家庭有担当,对社会有责任。三观负面的有自私贪婪,冷酷无情,懒惰,自由散漫,无知无畏,漠视法律法规,甚至漠视生命。从古到今都有很多针对三观教育的思想文化,古有儒家文化忠孝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广大文人贤士用他们的文化思想来影响大家,力争树立社会新风气。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如鲁迅笔下的劳苦大众受封建腐朽文化影响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人们生活在战战兢兢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充满朝气的孩子长大了都被教育成了像闰土一样没有性格棱角唯唯诺诺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社会风气不可同日而语,处处体现了人人平等尊重,在农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处处可见。教育不仅是传授人们生活的技能和知识,对于三观的建设改造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我们今天学校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德之第一位,价值观对于孩子是绝对绝对不能忽视的。从小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一则事例同大家分享:在江苏海安王庆根绝对是个传奇人物。在海安的后辈眼里,他的人生起点应该可以追溯到1990年。王庆根是江苏海安高级中学1990届高三(3)班学生,在当年法国巴黎举办的第22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他一举夺得金牌,改变了江苏省在此项赛事中无人夺金的历史,回国后还受到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的接见。这件事,令海安中学沸腾了,海安当地所有的人沸腾了。一夜之间,王庆根成了海安家喻户晓的人物。
海安中学一位毕业生回忆,出国参赛之前,全国各大名牌高校纷至沓来。当时王庆根完全可以选择清华北大,但是最后之所以上了南大,主要就因为“他家里太穷了”。南大当时开出丰厚的条件,足以解决他的经济负担。
进入南京大学后,王庆根的学习天分继续显露,成为化学系的风云人物。提到20年前的王庆根,南大化学化工学院院办束主任虽然没有教过他,却还是一下子就能想起来:“这个小伙学习太优秀。他当时评上了全院三好学生标兵,给我印象特别深。”王庆根在南大只学习了三年,成为该校化学系历史上第一个跳级的学生。
随后,王庆根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2001年,他拿到了斯坦福的化学博士学位,之后留在美国。不过,事实上,王庆根最后并没有在化学事业上更进一步,而是选择了和化学完全无关的计算机行业。他曾在做电子地图的公司decarta服务三年,2004年进入更为知名的paypal公司,随后8年,从普通员工做到高级工程师,事发前他已经是公司的首席工程师。
在家乡,他是一个标杆
在海安,王庆根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而在母校海安中学,他更是像神一样的存在,所有的学弟学妹都是听着王庆根的故事长大的……
获奖归来,全县轰动夹道欢迎
南京三十四中的语文教师许露是海安中学的毕业生,比王庆根低两届。她清晰地记得,那个暑假,王庆根获得国际奥赛金牌载誉归来的那天,场景是如何的隆重。
那天,海安县城轰动了。海安中学所有的高中学生排成两队,夹道欢迎,队伍从车站一直排到校门口。数千人顶着骄阳拥向大道两旁,很多单位自发鸣放鞭炮。
高中阶段,许露和同学们听得最多的关于王庆根的故事就是:用蛇皮口袋装着行李去赶考,一举获得世界奥赛金牌。作为“知识改变命运”和“寒门出才子”的典范,海安中学的老师和家长,都将王庆根作为人生的楷模来教育学生。
王庆根上大学后的轶事也在口口相传。比如他在南大考托福,是提前交的卷再赶回学校参加物理期末考试,结果托福、物理双满分。海安中学校长吕健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学校校史馆里,一直醒目地挂着当时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接见王庆根的照片。离开海安二十载,他的影子无处不在。他的家乡至今还有一块碑:奥林匹克金牌故乡欢迎您。在海安中学,曾经有一个奥楼,就是因他而建。
家境贫寒,苦读出来的才子
记者在海安县政府网站上看到,王庆根的轶事被放在“名人轶事”一栏。上面记载着他从小到大艰辛的成长经历。
1972年10月22日,王庆根出生于偏僻的海安县南莫镇邓庄村普通的农民家中。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母亲是文盲。上小学的王庆根,每学期总是以一张“三好生”奖状回报父母。放学回家后还要学着煮饭,舀上一锅水,淘一瓢米,切几块山芋,点火拉风箱。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王庆根名列全区五乡榜首,进了海安中学。在王庆根刚刚升入高二的时候,因为母亲患了癌症,家里变卖了部分家具,还借了上千元的债,家庭经济更加拮据。父母坚定地对他说:“我们就是去讨饭,也要供你上学。”王庆根的学习更加勤奋了。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超前一步自学,高二第一学期自学高三教材,第二学期学习大专无机化学,进入高三后又学习了大学有机化学。可就是这样一位天才,江苏首位化学奥赛金牌得主,南京大化学系第一个跳级生,海安中学“寒门出才子”的典范学生却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什么,让他选择了永远离去?
他的死,让无数人扼腕
王庆根的自杀,在网上引发了无数海中人的扼腕叹息。而对于一直标榜他的母校海安中学,无异于一次沉重的打击……
母校校长连说“太震惊了”
海安中学校长吕健说,王庆根在校的时候,他还没到海中。不过2009年6月,王庆根来过学校作报告,当时看精神状态没什么异样。没想到他会自杀。
海安中学副校长王大庆因病在家休养,对此事并不知情。昨天从记者口中听到消息,不禁声音哽咽,连说“太震惊了!太意外了!……”对于王庆根这位得意门生,王大庆印象非常深。在很多公开场合,他都会用这个典范去激励学生们用功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对于王庆根走上绝路,他一时难以接受,一直在问记者:“怎么可能?会不会有人造谣?”
“他要回国发展就好了”
说起王庆根的自杀,两位校领导不约而同地将问题归结到去美国发展。
弃化学学计算机,在王大庆看来,是一招很差也很无奈的棋。他记得,在前年王庆根回校时,跟他就此有所交流。“当时我问他化学这么好,为啥改行做软件,他说这样赚钱比较快。我问他收入怎么样,他说全家一年20多万美元,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时我跟他说,还是回国发展吧。他有些犹豫,说以后会考虑,现在暂时回不来。”王大庆说,王庆根在美国丢掉专长和爱好,这个很可惜,不如在国内搞专长。
王庆根的悲剧,也引来网友反思。“当所有人在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数人在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王庆根的一生不可能轻松,他的背后不只是含辛茹苦数十年的父母亲人,更肩负起为家乡争光的重任,他肩负了太多的责任和期望。”有网友说,如果不是那些光环,他这一生或许可以活得轻松些。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追求幸福的普通人。
也有人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近年来高学历人才频频自杀?不少网友认为,不可否认,寒门苦读值得鼓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一条积极的通道。不过,上名校找好工作并不是唯一的价值体现,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王庆根能有一个好的人生价值观,而不是选择一味的对父母的愚孝,还没有功成名就就背负起所谓的家乡社会责任感,如果不背负那么重的包袱轻装上路,如果他能坚持自己的化学梦,如果他的父母不是被所谓的光宗耀祖的观念,虚荣心使然多一点理解孩子也就不会一次次逼着本来拮据的孩子一次次从美国往家寄钱终于压垮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学校和家乡能理性看待孩子有出息得金牌的这件事,不让王庆根过早暴露在聚光灯下名利场中,他也不会轻飘飘甚至背上巨大压力,如果他在美国的同学不是在他内心举棋不定的时候劝他放下他心爱的化学而转到所谓能发大财的计算机行业……也许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响誉世界的化学家了,也可以真正的报效家乡,祖国了。可惜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一个如此有天赋的人就这样毁掉了,希望世人警醒,知识固然重要,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最最重要的。